中評社╱題:九合一選舉及公投結果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作者:紀欣(台灣),台灣《觀察》雜誌社社長、前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法學博士
選舉結果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氛圍,台獨被推向低谷,兩岸城市交流即將啟動,而且勢不可擋。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籍的準縣市長雖大聲疾呼“九二共識拚經濟”,但其對兩岸關係的認識卻似嫌不足。衹要兩岸在外交及軍事上持續競爭,甚至呈現敵對狀況,兩岸關係就不可能獲得本質性的改善,台灣的前途也永遠在不確定中。如果捍衛中華民國的本意在於防堵台獨,那就真不如督促執政者,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及早與對岸開啟政治對話,逐步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最終透過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2018年11月24日,台澎金馬的地方選舉,是民進黨執政兩年多來的一項期中考,結果民進黨大敗,在22縣市中僅剩下6席,國民黨則贏得15縣市,不僅保住新北市,翻轉中台灣,也將版圖拓展到雲林、嘉義市、高雄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總統隨後辭去民進黨黨主席。
這次選舉同時有10項公投案。投票當天,由於發放公投票速度緩慢,導致過了投票截止時間,全台各地仍在排隊投票,並造成邊投票、邊開票的亂象,成為台灣史上最混亂的一場選舉。結果10項公投中有7案通過,而民進黨暗中支持的東奧正名和同婚等三案未過。
本文僅就九合一選舉及公投結果,對兩岸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做以下分析。
一、藍綠政治板塊出現大幅移動
這次選舉結果代表台灣人民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選民幾乎不分南北,不分藍綠,都要求民進黨政府為過去兩年多的狂妄濫權、治理不靈負起政治責任。該結果對兩岸關係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一)政治氛圍改變
選舉結果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氛圍,台獨被推向低谷,兩岸城市交流即將啟動,而且勢不可擋。
為落實“人進得來,貨出得去”的競選諾言,韓國瑜在選後宣布要成立兩岸工作小組,也立即得到中彰投等多個藍營準縣市長的響應。此外,柯文哲急著在12月舉辦雙城論壇,而民進黨籍的鄭文燦及黃偉哲也跟著表示,要“多點經濟,少點政治”。看來,政治人物在選後不分朝野、不分藍綠都認清,要搞好台灣經濟的關鍵,在於搞好兩岸關係。
不過,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籍的準縣市長雖大聲疾呼“九二共識拚經濟”,但其對兩岸關係的認識卻似嫌不足。
“九二共識”的確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通關密碼,但大陸已經清楚定義其核心意涵為“兩岸同屬一中”,而準台中市長盧秀燕卻說,“九二共識”是“不統不獨不武”,是現在可以讓經濟發展的兩岸共識。這種淡化“一中”、抗拒統一的說法,不僅漠視馬英九已於11月提出“新三不”,強調“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的苦心,也不符合近半年民調所顯示的“支持維持現狀者在減少中”最新民意。
吾人須知,就算兩岸城市交流熱絡,陸客來得較多,銷大陸的貨物較多,台灣經濟困境可因此獲得緩解,但衹要兩岸在外交及軍事上持續競爭,甚至呈現敵對狀況,兩岸關係就不可能獲得本質性的改善,台灣的前途也永遠在不確定中。
大陸自40年前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來,從未改變其對我方針,習近平更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與國家和平統一二者合而為一,因此,統一不可能迴避,而兩岸問題的根本在於政治解決。
這次選舉中,有人因藍營造勢場合旗海飄揚深受感動,選後也有人謂“中華民國才是防堵台獨的良方”、“兩岸關係不能不以中華民國為平台”,但是,如果捍衛中華民國的本意在於防堵台獨,那就真不如督促執政者,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及早與對岸開啟政治對話,逐步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最終透過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依筆者看,這才是杜絕台獨的一勞永逸途徑。
(二)民進黨不再代表民主正義的一方
選民用選票表達了,沒有誰是不能替換的,也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是不會下台的。宜蘭、高雄、雲林和嘉義市的選舉結果都表明,民進黨所謂的“民主聖地”,並非不可逆轉。選舉結果也說明,反對民進黨當局的政策,並不代表反改革,民進黨開闢太多戰場,而且絕大多數政策,包括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卡管案、用促轉會及不當黨產委員會清算、修理國民黨,其實完全不符合人民的期待,也從而打破了“民主、改革是民進黨的專利”迷思。同時,民進黨已完全執政,選民不再吃過去無往不利的悲情牌。
簡言之,選舉結果確實直接打擊了民進黨的氣勢及人民對其的信賴,這使藍營燃起在2020重新執政的信心,也可望使民進黨以“反中”動員民粹的聲勢大幅降低。
至於國民黨是否可重返執政,端賴國民黨籍縣市長是否能掌握難得的機遇,努力展現政績、改善經濟、解決民生困頓,也端賴國民黨內部是否能徹底革新,展現團結一致的氣勢,脫離老朽衰敗的命運。
(三)女性候選人的表現被肯定
台灣對女性參選公職有婦女保障名額,但絕大多數女性公職早已不須靠保障名額當選,立法院現有38%為女性,這次選舉女性縣市議員當選席次均在三分之一以上。衹是過去女性縣市長較少(因是單一選區,政黨在提名時往往擔心女性選不上,而較少提名女性候選人),而這次選舉有19名縣市長女性候選人,但民進黨僅在花蓮派出唯一的女性候選人劉曉玫參選縣長,其他縣市爭取連任者或候選人都是男性;反觀國民黨“女力爆發”,共有7名女性候選人挑戰百里侯,且全數“全壘打”當選。女性地方首長達32%,創下台灣地方公職選舉史之最。
另外,長期以來,台灣婦女運動與其他勞工、環保運動的領袖多半支持民進黨,並大力抨擊國民黨在社會運動中參與不夠,過於保守。國民黨應趁此機會,好好整頓內部婦女、勞工、環保部門,並提出具體及合理的相關政策白皮書,以作為重新執政的號召。
(四)年輕與高知名度成為勝選關鍵
新黨這次在雙北市提名10位候選人,最後衹有潘懷忠、侯漢廷二人在台北市士林北投同一選區當選,而該二人原來就是媒體寵兒(潘長期做醫療產品廣告代言人,侯製作的youtube點閱率曾破900萬,可說是一名網紅)。國民黨市議員雖受益“韓流”的外溢效應,但當選者也都是本身具有知名度,例如在台北市的羅智強(馬英九時代總統府副秘書長)、李明賢(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徐巧芯(馬英九辦公室及郝龍斌辦公室發言人),都是媒體寵兒。綠營在都會區也有類似情況。
另外,候選人的年齡也成為當選與否的關鍵。這次國民黨在提名政策上規定優先提名40歲以下者,民進黨則規定35歲以下者優先,而時代力量、社民提名的也都很年輕。選舉結果證明,除長年經營地方的現任議員外,新人幾乎都是40以下的年輕人。
綜上,筆者估計,政黨在未來提名時,會優先考慮候選人的年齡及知名度。過去國、民兩黨都以實力原則為最大考量,這包括候選人的家庭背景、財力、人脈關係,導致候選人中有不少政二代、富二代的情況,未來若以年齡及知名度作考量,或可減少政二代、富二代的不良情況,但知名度高並不一定代表其有理念,也難免會譁眾取寵,或刻意製造新聞打知名度,如因此造成理念型候選人無法被提名或當選,至為可惜。
(五)統獨政黨各有勝負
這次全台縣市議員共選出912席,國民黨394席,民進黨238席,時代力量16席,親民黨8席,台聯黨5席,無黨團結聯盟5席,民國黨3席,綠黨3席,新黨2席,勞動黨2席,社民黨1席,中華民族致公黨1席。其中時代力量是第三勢力的最大贏家。
時代力量這次在全省共提名40名縣市議員候選人,全部是第一次參選,其中大多為30歲上下的年輕人,當選16席,不管是在台北、桃竹苗,或是南部縣市,都開出漂亮成績單,其中台北市和新竹市各取得3席,均已達到組成議會黨團門檻。時代力量之所以有亮眼成績,除台北市可能有“柯文哲效應”,主要是因該黨在2016年當選5名立委,一躍成為立院第三大黨,雖常被稱為“小綠”,但在許多政策上與民進黨並不相同,這次有不少對民進黨不滿的選民,把票投給了時代力量候選人。不論從其政治主張或其表現,時代力量都代表著獨派勢力,其公職人員增加及勢力擴大,對統一運動有害無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