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史基本讀本》近二十萬字,是近十餘年來在台灣唯一一本以史實為基礎、全面客觀撰寫的台灣史。 |
中評社╱題: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作者:張亞中(台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當世界上更多的人願意來到台灣,願意“享有”台灣時,台灣也就可“享有”世界了,也就有了真正的“主體性”。故步自封、以“我執”來愛台,衹會害台,衹會讓自己失去所謂的主體性。“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鎖島”排他思維將使得台灣逐步萎縮,唯有“台灣是世界的台灣”的認識,台灣才有機會享有全世界。“和平開放”是台灣必須要走的道路,“有容乃大”則是台灣面對世界、展望未來唯一的座右銘。
一、以正知摒棄偏見
台灣近二十多來,進行的是一場“去中國化”的教育,同一時間,主其事者也開始利用手上的權柄,以台灣主體為名,把台灣史從中國史中抽離出去,而以獨立的脈絡敘事,把“台灣史”定位成“國史”,讓兩岸形成“一邊一史”的認同結構。
推廣“一邊一史”並曲解台灣史的人,大略可分為兩類:一是為獨立建國而必須要建構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觀;另一種則是為了要打倒從大陸來台的中國國民黨。兩者目的雖不盡相同,方法卻是一致,即透過“台灣史”的撰寫與詮釋,以期完成其政治目的。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史成為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錯誤的研究報告、隱藏真相的歷史事實、錯亂的歷史詮釋,的確在台灣造成“去中”的效果,並透過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美化、醜化國民政府來台後的作為,成功地讓年輕學子在認同上產生巨大的改變。
不僅是教科書,隨著民進黨取得執政權,一些台獨史觀的學者也逐漸佔居教育、學術或教學樞紐地位,掌握了資源分配的權力,也使得不同觀點的學術界新進,不敢碰觸此一議題。政治人物不喜讀書,對歷史不求甚解,為求選票,媚俗討好,因而既無知識,也無興趣去瞭解台灣歷史的真相,反而輕率地認同已經行之有年的“政治正確”。
誤讀台灣史是台灣的全面性現象,即使馬英九任職八年(2008-2016)期間,也未能堅持對歷史課綱做任何一個字的微調。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經過一、二十年的政治社會化過程,若干謬誤的台灣史觀點已成為“政治正確”,這也使得認同問題成為台灣社會難以癒合的傷口。台灣也從解嚴後,1990年代起進入一場由“認同問題”而引發的“民主內戰”。這場內戰用的不是槍炮,而是選票,內戰打的不僅是“政權的爭奪”,更包括“我是不是中國人”,以及由這個身分認同所引發的“統”、“獨”,還是“維持現狀”的台灣前途爭議。2016年民進黨獲得全面執政,標示著這場認同的“民主內戰”,透過台灣史的教育,結果已大勢抵定。
這一場因認識台灣史而引起的認同內戰,使得台灣社會撕裂,影響團結與發展,而其結果卻會使得另一場迄今仍然存在的“兩岸內戰”的和平曙光更是遙遙無期。明確地說,如果不能理性認真面對歷史認同問題,台灣終將永無寧日。
為使台灣社會正確認識台灣史,本人與蔡正元先生共同撰寫《台灣史基本讀本》一書(2019年1月出版)。內容分為“早期台灣、清朝治理、日本殖民、民國治理”四大單元,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議題,為一全方位認識台灣史的基本讀本。本書章節結構安排參考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亦可作為高中歷史學習課本或教材,也可以作為大陸朋友認識台灣史的必備讀物。
台灣目前坊間有關台灣史的著作,立場論調已大同小異,歷史敘事幾乎都是在“分離史觀”的脈絡下撰寫。《台灣史基本讀本》近二十萬字,可以說是近十餘年來在台灣唯一一本以史實為基礎,全面客觀撰寫的台灣史。本書在序言中指出二十個目前台灣有關台灣史教科書的謬誤所在,並在本書中一一以史實導正釐清,本書的出版對於重構正確的台灣史及重建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有絕對重要的意義。
本人所屬的孫文學校不僅出版《台灣史基本讀本》,也出版《本國史基本讀本》(兩冊)、《中華文化基本讀本》(兩冊),《孫文思想基本讀本》、《二二八事件讀本》,以期建構應有的國族認同。
以下是《台灣史基本讀本》一書最後一章的結語,與讀者先行分享:
滄海百年,可能衹是歷史一頁;世事多變,最終也是灰飛煙滅。歷史都會過去,但是留下的記憶會影響著未來的腳步。
台灣島上有文字歷史以來,也不過短短幾百年,但是由於這個島上的統治者換來換去,歷史的記憶與詮釋也就有了不同與爭議。呈現真實是避免爭議的最好方法,但是面對同一事實,仍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因此,閱讀歷史,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但是也該有一些基本的是非。閱讀歷史,不僅是在瞭解過去的點點滴滴,也希望透過歷史,得到啟發,避免重蹈覆轍,讓社會走得更好。
“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就是在彰顯歷史固然無情,但是卻可以呈現人們應有的價值選擇。面對歷史,我們應該有感情,也應有理性,更應有來自良善價值的判斷。沒有良善價值為依據,是不夠資格評論歷史的。面對歷史時應思考,是否瞭解了事情的本末?誤解了誰?污衊了誰?
過去的人、過去的事,都已經過去了,他們已是明日黃花、黃土一抔,我們的任何評價對他們已無意義,而是對我們當代的人與事有意義。我們看歷史,必須要從群體的發展著眼,如果衹是從自己的私心、恩怨、意識形態出發,不惜曲解歷史,甚而誤導他人,那不僅對不起歷史,也是不道德的。
沒有人可以全盤理解歷史,本書也是一樣,即使試著全盤深入瞭解,仍可能有思想不週之處,但是在回顧台灣史時,仍得出若干心得感想,藉此與讀者分享。
二、台灣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還是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這是台灣史的核心問題。近十餘年,台灣的教科書是以“台灣是多元文化社會”為標準答案,不允許有“中華文化為主體”之說。其理由在於“多元”不應有主體或非主體,均應平等對待。其實,台灣當權者在倡議台灣為多元文化時,其目的並非在“多元”兩字,而是透過“多元”這個概念來減低“中國化”或“中華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成分,進而為“去中國化”鋪路。
我們用事實來說話。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左鎮遺址,新石器時期的大坌坑、圓山、卑南等文化,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雖然是台灣最早的住民,但是後來突然消失,而與目前台灣的原住民並沒有可驗證的關係,但是一些學者仍將其作為台灣多樣性文化的論述依據。荷蘭是以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來到台灣,最著名的安平古堡是荷蘭時期所建,但是所有的建築材料與工人,都是來自於大陸的漢人。東印度公司來台的荷蘭人並不多,其生活習慣也幾乎沒有對當地人有影響。目前在台灣丈量土地所通用的“甲”的確是來自荷蘭文,但是台灣的“甲”較荷蘭的“甲”(Kop)至少大五千多倍。西班牙人在台期間也衹有十多年,且並沒有在台灣北部建立起自己的殖民體系,而衹是散居做一些生意買賣,當時的一些雕堡早已無影無蹤,如果要說荷蘭與西班牙為台灣留下多元文化的因子,那是太過了,如果硬要說有,那就是政治正確需要了。
目前台灣原住民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群。有些學者藉由原住民與漢人大量通婚而得出“衹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的結論,並進一步作為台灣人是“南島語族”的證明,再得出“南島語族”的文化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些謬誤在本書中已經一一駁斥,不再纍述。從文化血緣來看,漢人在不同階段大量移民台灣,經過繁衍,目前有漢人血統者佔台灣人口比例98%,在中國大陸漢人衹有91%,香港94%、新加坡75%,台灣反而是漢族比例最高的地方。這些漢人幾乎全部都受中華文化影響。
日本人殖民台灣五十年,也嘗試用“皇民化”改變台灣人認同,放棄中華文化信仰,但是日本人最終讓台灣人都信仰神道了嗎?台灣迄今仍有人喜好日本料理,喜歡日本生活文化,但是這是屬於廣義的生活多元,台灣一樣有人喜歡法國料理,美國豪宅、麥當勞,外國電影,信仰基督教,但這就可以作為台灣是多元文化的理由嗎?如果依這個標準,日本的文化來自中國,民主制度來自美國,但是為何日本人迄今未嘗強調自己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度?美國、加拿大等移民國家可以說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其原因在於不同人種、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的確都有相當的數量與代表性。
“多元文化”是一個泛稱,從地理大發現、西方殖民開始,全球化已是一個現象,如果廣義來說,全世界沒一個地方不是多元文化。若深入探討,“多元文化”裡面各“元”的“量”的比率與“質”的價值差別是關鍵的評量標準。如同在海水中加一些糖,我們不會說它是糖水,也不會說它是糖海水,我們可以用最寬廣的定義來詮釋多元文化,但是絕對不是如當權者所說的,“台灣是多元文化,不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
所謂“台灣是多元文化,不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是當權者或若干學者完全背離知識、為政治目的而服務的說法。在台灣,中華文化所占“量”與“質”的比率遠遠高過其它文化或生活習慣。這不是中華文化的霸權說,而是歷史與當代生活中的事實。以“多元文化”為包裝的“去中國化”論述可以休矣。
台灣經歷了幾個政權,荷蘭算一個,明鄭也算一個,比較長久的是清朝的212年,日本殖民五十年,民國政府從一九四五年迄今。隨著“去中國化”的推動,在現有的教科書及台灣政治主流論述中,以下的圖象愈來愈明顯:(一)在台灣全面民主化以前,所有的政權都是外來政權,其中有好有壞;(二)清朝治理期間叫做“清領”,即清朝占領、領有,在台是消極治理,直到1862年台灣實際開港,1875年設台灣巡撫後,才開始認真治理台灣,但是短短幾年就結束了;(三)日本是依《馬關條約》合法統治台灣,因而要用中性的“日治”,表示日本統治、治理;(四)台灣是日本一部分,台灣人就是日本人,儘量避免使用“殖民”用語;(五)日本帶給台灣現代化建設,培養台灣人現代法治意識,功勞最大;(六)蔣介石政權帶頭打壓台灣人的本土意識,有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惡行,外省人迫害台灣人,表現最差;(七)1945年起治台的國民政府與1949年以後來台的國民黨政權汲取台灣人的資源,威權統治,近年更是“親中”、“賣台”。
最後兩點已經遠遠超過“認知圖象”,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後將其落實,訂立“不當黨產條例”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將1945年8月15日到1992年11月6日這段期間視為“不正義”的威權年代,需要轉型。而其中又以蔣介石為罪魁禍首,因此要拆其紀念堂,毀其銅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