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嶼山東北並非中華白海豚的栖息地(圖片來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電/特首林鄭月娥於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就房屋及土地供應問題提出“明日大嶼”計畫。計畫高瞻遠矚,既可顯著地增加香港的土地儲備,亦可提升香港未來在大灣區中的競爭潛力。
年輕人正為房屋問題煩惱,長遠的土地政策是必要和急切的。根據施政報告中,計畫中填海造地得來的1700公頃新土地,可提供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可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於2032年入夥。配合施政報告中其他的短、中期房屋策略,香港往後的住屋問題必定有所緩和,社會壓力得以減輕。
另外,人工島的運輸基建四通八達,不僅能連接香港西部屯門一帶市鎮、北大嶼山及港島北的傳統商業中心,亦能透過新建的鐵路和道路,拉近赤鱲角機場與香港島的距離。
現時由中環行車至機場,需沿途繞道昂船洲和青衣,新的交通基建不但縮短距離,更可提供分流效果,不同地區往來的車輛毋須於青衣前會合,改善塞車和降低遇到突發交通意外的概率,亦減輕青馬大橋作為唯一出入大嶼山橋樑的負擔。
“明日大嶼”是一項重大規劃,造價上相比已往的建設更昂貴,因此政府應加強監察工程進度和成本預算,盡力縮短竣工時間,減輕對附近居民造成的不便。
往後收益不容低估
但社會更必須明白這是一項長遠投資,以會計的角度分析,“明日大嶼”的成本主要部分應視為資本支出,資本支出是會帶來往後的收益。政府的資金儲備不會倒錢落海,變成一筆沒有收益的公共開支;相反,填海得來的土地將成為香港的固定資產。經濟學家雷鼎鳴教授更計算出“明日大嶼”未來產生的收入應在萬億元左右,絕對遠超於成本的五千億元。
發展與環保不一定是二元對立。大嶼山東北(即“明日大嶼”的位置)的交椅洲、坪洲和喜靈洲一帶,現為大嶼山周邊生態價值最低的區域,除珊瑚群外,該區域並不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栖息地,更不是魚類產卵或育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