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女士給記者展示一張孩子手工作業成果的照片,照片中是一雙白色帆布鞋,鞋子上畫著漂亮的彩色長龍。楊女士說,這是學校給孩子布置的親子手工作業,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她說,孩子媽媽邀請閨蜜,兩個人花了四小時完成了作品,“孩子就在一旁看著”,這個作品最後還獲了獎。“親子作業其實也‘親子’不到哪兒去,而且還要買一雙鞋,畫完了洗不了也穿不了。”楊女士說。
隨後,楊女士又給記者看了河北邯鄲一位家長的朋友圈照片,這名家長在朋友圈中曬出老師布置給她和孩子的一份選擇題試卷,其中一題為“黨章規定可以申請入黨的年齡為滿()歲”。
■ 聲音
“家長作業”應避免造成負擔
在朝陽區任教的一位小學老師認為,對於學校布置的“家長作業”,評判標準不應絕對化,也不該一刀切。對孩子的教育,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都負有責任,“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有必要幫助孩子學習,適量、有質量的“家長作業”有利於孩子的學習,也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這位老師說,一些學校學生人數多,有的班級有四五十名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天賦不同,老師很難顧及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學習上的幫助,適當的“家長作業”能在這方面起作用。不過,“家長作業”不能演變為完全由家長包辦的作業,任務量也不能過多,應注重提升質量,避免給家長造成較大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