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甜水”進香山 旱原變田園(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多年來,香山雖然乾旱,“靠天吃飯”,但當地農民有種西瓜的習慣。說起今年的收成,瓜農王宗儒想都不敢想,200畝瓜地澆上了黃河水,西瓜豐收,淨賺幾十萬元。
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興仁鎮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000毫米以上。據沙坡頭區政府介紹,“十年九旱”讓這裡的農民生活困難,香山、興仁兩鄉鎮17個行政村中,有9個貧困村,其中5個是深度貧困村,4.1萬常住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便有近1萬人。
為了“吃飯不靠天”,當地一些農民曾嘗試打井澆地,但地下水又苦又鹹,幾年下來,土壤鹽碱化,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一家收入全靠地裡的瓜,旱急了,苦水也得澆。”王宗儒說,由於缺水,西瓜個頭小、品質差、產量低,賣不上好價。幾年前他心灰意冷,和村裡不少農民的想法一樣,準備捨棄瓜田,搬到城裡另謀生計。
然而,2013年,寧夏中部乾旱帶西線供水工程香山、興仁片區工程正式開工,按照工程設計,將黃河水通過三級揚水,抬高600多米,再經供水管道、節水灌溉設施送到田間地頭,灌溉範圍覆蓋香山和興仁兩個鄉鎮、近40萬畝耕地。
十月深秋的一天,記者驅車從香山鄉峽門村的山路向上行駛,沿途可見,兩三人才能合抱的供水管道從大山深處延伸而下。幾次轉彎後,車停在一處山口,抬頭眺望,焦黃色的群山之間,一汪綠水格外醒目。這是工程主體部分之一的峽門水庫,總庫容達980萬立方米,黃河水先被送到此處,再源源不斷地流向下游。
據了解,目前片區供水工程項目主體部分已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自2016年開始局部供水以來,黃河水陸續浸潤當地6萬餘畝耕地,隨著後續供水管線逐步建設完善,項目區將在幾年內實現水利工程全覆蓋。
“澆上黃河甜水,西瓜長勢完全不一樣了。你如果夏天來香山,綠油油的瓜田一片連著一片,一眼望不到頭。過去每畝地只能產半噸瓜,現在能產兩三噸,最小的瓜都有十七八斤重,單價提高了一倍還多。”峽門村瓜農何玉寶說。
除了讓農民直接增收,供水工程還大大拓寬了當地產業發展空間,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基礎。“如果未來幾年快速推進高效節水灌溉管網配套項目,政府規劃打造的20萬畝硒砂瓜種植基地、10萬畝枸杞和10萬畝沙棘種植基地便可順利發展起來,近4萬名農民可從中受益。”工程承建方寧夏峽門集團公司負責人孫兆獻說。
這項規劃並非紙上談兵。香山鄉種植試驗基地裡整齊地鋪設著節水滴管設備,500畝沙棘已長到1米多高,鬱鬱葱葱很是喜人。“這是去年春天引進的俄羅斯大果沙棘,當時苗子只有十幾厘米長、一根香那麼粗,如今的長勢和成活率遠超我們期望,明年便可推廣種植。”孫兆獻說,這種大果沙棘的生態、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盛果期每畝純收益預計可達4000元左右,具備發展成當地新產業的潛力。
寧夏水利廳規劃計畫處處長王景山說,寧夏中部乾旱帶西線供水工程的實施,打破了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不但為當地貧困群眾生活、生產提供水源條件,也在脫貧富民、產業發展、生態改善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香山鄉,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選擇回鄉發展,王宗儒也徹底打消了搬家進城務工的念頭,將院子裡外翻新了一遍,還給屋子鋪了瓷磚、換了新式門窗、配了各種家電。記者看到,他家的院子亮堂、乾淨且富有生機。不僅如此,他還在家門口建起一排新房,裡面配有高低床,是為明年收瓜的季節性工人當宿舍準備的。
“有了黃河水,我們這兒的旱地變成了寶地,未來肯定會有大發展,我們香山的田園風光會越來越美,農村的日子會越來越甜。”王宗儒說。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