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畢大學舉辦“近期中國大陸內外情勢對國人赴陸求學發展影響”座談會。(中評社 黃筱筠攝) |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沈秀華。(中評社 黃筱筠攝)
|
|
林宗弘(左)與范世平。(中評社 黃筱筠攝)
|
|
洪人傑(左)與王智盛。(中評社 黃筱筠攝) |
|
鄭志鵬。(中評社 黃筱筠攝) |
中評社台北9月7日電(記者 黃筱筠)清華大學7日上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近期中國大陸內外情勢對“國人”赴陸求學發展影響”座談會。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沈秀華指出,現在移動往中國是複雜、多元,可能只是不想和家長住一起,或是工作關係,就選一個語言最適應、又近的地方,就是中國,“不需要對這些人妖魔化”。過度標籤化只會把他們往外推”,雖然不可能完全沒影響性,但是不要標籤化他們。
座談會出席有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范世平、中正大學政治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林平、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沈秀華、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鄭志鵬、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紐約州賓漢頓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洪人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在會中表示,台灣學生或教師赴陸一定會被學校要求辦理居住證,台灣各界不應該對這些領用居住證的人員貼標籤。
他認為,學界、政府方面近期都強調居住證風險,而透過申報制度,建立資訊登錄,或銜接回台的管道也是必要措施,政府必須建立完善體制,才能吸引人才回流。
沈秀華指出,台灣人在中國求學不是新現象,台商、台幹等投資者過去很多小孩從幼兒園就在中國受教,為什麼台生名詞近年會引起這麼多關注,因為現在是政治問題。
她表示,中國釋放很多對台策略,社會給予過度渲染,如果只是從遷移狀況來看待,不希望被歧視,中國想對台灣人提供更多沒有歧視性的待遇,在遷徙脈絡來看應該是正面。但是中國統戰是想回到一中脈絡,台灣方面會擔心這群人到中國,“對於台灣忠誠度,會不會因此變成中國人”,這會是拉扯的過程。
她認為,台灣會這麼焦慮就是政治下過度渲染,台灣越民主化,加上若提升勞動條件,我們的吸力就會存在,台灣民主深化、勞動條件更好,會是年輕人想回來台灣的吸引力。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林宗弘指出,台灣近年出國留學約6萬3千人,美日加起來佔了一半,來台外籍學位生約5萬人,這包括交換生11萬。中國人才荒嚴重,一直到2007年後人才外流減緩,回流增多。根據統計,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近54萬5千人,33萬前往美國,而到中國留學外籍生約44萬人,其中韓國6萬6千人,美國約2萬餘人,日本1萬5千人,台灣現約1萬2千餘人排名第9。<nextpage>
范世平說,中國不缺低階人才,缺的是高階人才,他們要挖的是台灣高階人才,他們就業機會是比我們激烈,雖然暑假有很多實習機會,但是無法對台灣學生說畢業後來找工作一定有工作,這半年好像也沒有掀起到中國考照的風潮,因為有證照不見得就有工作機會。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鄭志鵬在會中指出,他表示,根據陸委會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台灣學生到中國為2567人,但到其他國家留學則是37149人,到中國念書的台灣學生並沒有想像中突出。
鄭志鵬表示,中國目前積極併購高科技產業或是挖角,已經讓技術前端的國家非常警戒,中國想要繞過核心國家自己製造供應鏈,當然其他國家會擔心。假如中美貿易持續下去,很多設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會開始思考還要在中國投資嗎?中美貿易戰外資企業可能會離開中國,哪到中國念書的台灣學生可能會減少外資就業機會,但也可能外資移走後,會更需要台灣人才。
王智盛認為,居住證主要是針對新一波要到中國的台灣人,也就是31項對台政策的對象,大部分是台灣學生或是高教老師,編制內的學生比較需要居住證可領獎學金等,高校老師也需要領薪水等,會使他們在中國生活更便利一點。
王智盛建議,若台灣民眾要使用到居住證,建議台灣政府要要求從申報、報備。申報、報備制度建立主要是在移民中國的民眾中,可能會有安全上問題,對“國家”忠誠以及機敏的問題,報備是非常需要的。他舉例說,台灣學生到中國大陸念書,學歷被承認後,可以報考台灣公務員嗎?假設在北大念國際關係的學生,回到台灣外交部工作,那他的思想怎麼取得衡平?
他認為,報備只是為了取得有效管理,有助於掌握台灣民眾在中國所需的服務及需求,政府心態也要轉變,不見得只是安全問題,還有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未來面對台生、高教老師被磁吸之後,我們怎麼提供風險的管控。<nextpage><nextpage><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