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香港校園“港獨”現象及其探源
——基於香港國民教育的視角
http://www.CRNTT.tw   2018-07-27 17:55:23
校園“港獨”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中評社╱題:香港校園“港獨”現象及其探源——基於香港國民教育的視角 作者:齊艷(北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研究生

  作者指出,近年來,香港校園“港獨”現象屢屢發生,值得引起各方關注、警覺與思考。20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香港社會逐步建立起本土意識。九七回歸後,香港並未在文化價值層面展開“去殖民化”教育的努力,在特定歷史形勢下,本土意識遂逐步淪為分離主義者推行“港獨”的工具。然而“港獨”勢力假借言論自由之名,在香港校園行播“獨”之實。使得“港獨”呈現出低齡化、青年化、校園化等特點。在此背景下,全方位推行國民教育,推進中學歷史教育、加強歷史觀培育,增進文化認同,提升香港青年世代的國家認同,以抵擋“港獨”思潮的侵蝕顯得尤為必要。

  近年來,香港社會中以青年學生為主力軍的“港獨”勢力極度活躍,呈現出“港獨”低齡化、校園化、青年化等特徵。暴露出香港青少年認同問題的複雜性和重要性。據相關報導,在“反高鐵運動”與“反國民教育運動”參加的人數中,青年學生就已過半。2014年非法“占中”事件中,據統計,參與該事件的 13 萬人中近10萬都是青年①。2016年發生的“旺角騷亂”,其中還包括一名年近15歲的初中男生。在香港社會中,“港獨”組織假借“言論自由”的名義,公然在校園內進行散播“港獨”行為。2017年9月,隨著香港各大高校開學,“港獨”勢力再次入侵校園,將黑手伸向青年學子,香港7所高校內陸續出現“港獨”橫幅和海報,期間發生的9月5日香港中文大學撕海報事件與9月7日香港教育大學“民主牆”事件,激起各方聲討,更值得人們深思。這種現象是香港回歸後各種綜合因素複雜交錯所導致的結果,其中香港中學階段的歷史教育從文化及心理層面對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認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基礎階段的本國史教育,在塑造公民民族和國家認同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教科書作為本國史教育的重要承載者,更是有著不可輕視的影響。通過對香港中學歷史教育中“課程綱要”、歷史教科書部分內容以及當前教師施教問題的分析,對香港校園“港獨”現象做出相關解釋,以探求解決之道。

  一、校園“港獨”的產生

  香港校園“港獨”是在“港獨”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港獨”勢力通過向校園滲透從而形成其新的“陣地”,成為“港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而“港獨”則是由激進化的香港本土主義或分離主義演變而來的。

  (一)香港本土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本土意識的萌生與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本土意識的萌生(1997年香港回歸以前);本土意識逐步形成與發展(1997-2003);本土意識進一步發展與激進本土主義產生(2004-2010)年;激進本土主義擴大與“港獨”的出現(2011年至今)。②

  1.本土意識的萌生與膨脹

  起初香港人並沒有懷疑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不論支持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具有民族主義之心,有國家觀念。香港的本土意識崛起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包含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傾向。1956年10月10日,香港人親國民黨派為了保護青天白日旗,與港英政府發生武裝衝突,被港英稱為“雙十暴動”;1967年爆發了由親共產黨左翼發動、被港英政府抹黑為“六七暴動”的“反英抗暴”。另外,同在那時開始,香港人積極推動保釣運動。20世紀70年代,本土化浪潮也因此誕生,作為一種地域性意識它既是“以香港為家”的移民第二代的覺醒,也是反殖民的民族文化運動。但是九七回歸後,由於歷史形勢的變遷,同時香港並未在文化價值層面展開“去殖民化”教育的努力,本土意識逐漸淪為某些香港分離主義勢力謀求“港獨”的工具。

  2.“港獨”與“校園港獨”

  “香港城邦論”③和“香港民族論”④的陸續提出使得本土意識日漸激進化,部分內容則暗含著濃厚的“港獨”色彩。“香港城邦論”是由香港學者陳雲在2011年提出的政治主張,在香港青年中具有較大影響力。香港城邦論認為,香港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城市,而是城邦;為了保持“香港城邦”的獨立性,必須與內地“異域”保持距離。陳雲在2011版中借用城邦的幌子刻意避開明確提及“港獨”,卻無處不在表達“港獨”的訴求。而其在2014年出版的《香港城邦論II:光復本土》中則不再隱晦自己的政治立場,提出了更加系統和完整的“港獨政綱”。《香港民族論》是香港大學學生會下屬的《學苑》編輯委員會於2014年9月以文集《香港民族論》形式彙編的一套政治理論。“香港民族論”認為,香港人已經成為在政治意識、族群想像、文化系統、經濟生活與部分主權方面具有獨立性的“香港民族”,而“香港民族”是獨立的政治實體,香港命運應由“香港民族”自主決定,並據此享有民族自決和獨立建國的權利。文中借用安德森《想像共同體》的民族主義理論,強調公民價值認同在“香港民族主義”主觀建構中的地位與作用,淡化香港與內地在種族、血緣、地理、歷史等客觀的聯繫。毋庸置疑,“香港民族論”是赤裸裸的“港獨”言論。

  其實在香港學界,關於本土意識的定義,還未達成一種共識,仍在構建過程中。一般意義上的本土意識是指有著反殖民主義色彩的本土意識。目前所說的香港的“本土意識”則是“區隔中國”的本土意識。但是具有“愛鄉愛土”性質的本土意識並非是“港獨”的理論支撐。“愛港”並不能等同於“反中”,更無法表明香港民眾要“港獨”。

  “港獨”的本質是分裂國家、違法犯罪、禍亂香港。⑤即觸犯國家主權,分裂國家;挑釁《基本法》,爭奪香港管治權;損害香港繁榮穩定,侵害港人根本利益。近幾年,民意早已厭倦“港獨”。因著生存空間不斷縮小,“港獨”組織標榜以“言論自由”,利用校園管理寬鬆、學生價值觀可塑性強等特徵,在學校的宣傳欄上不時掛出“港獨”標語與橫幅公開進行播“獨”行動。使“港獨”呈現出校園化、青年化等特徵,因此校園“港獨”應運而生。

  (二)校園“港獨”的活動

  近年來,香港以青年學生為主力軍進行的“港獨”活動極為活躍。從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到2014年非法“占中”事件;從2016年的“旺角暴亂”到2017年的港中大撕海報事件和教大“民主牆”事件。“港獨”勢力加緊向校園滲入,校園“港獨”愈演愈烈。

  1.反國民教育運動

  香港回歸以後,香港特區政府本來應當對香港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開展中國的國民教育。使香港瞭解中國國情,建立正確的國家及身份認同,但遭到香港反對派的阻攔,其中表現最為激烈的是“反國民教育運動”。據相關報導,在“反國民教育運動”中,青年學生參與比例就已過半。

  2012年,正值香港回歸15周年,發生“反國民教育”事件。早在2004年,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就已資助“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成立“國民教育中心”。曾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在其施政報告中,一直提及國民教育的重要性並表示繼續推行。在2010年,更決定為“國民教育”與“德育”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一科,並開始籌備工作。在2011年政府舉辦了八場諮詢會議,邀請教育界人士參與,然後於2012年擬定“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讓中小學按照指引,在三年的展開期內自行訂立課程內容。以上都是在曾蔭權任職期間完成的。

  可是2012年梁振英當選特首剛上任之際,國民教育在社會上突然引起軒然大波。數以萬計的大專生甚至中學生,在“反共產主義洗腦”的口號下,一哄而上地搞遊行示威,於不久之後即將進行的立法會選舉前夕,在政府總部外集會和絕食,要求政府撤銷國民教育課程。更有少數人口稱“反共產主義”,卻竟舉起了殖民時代的港英旗和帶有“港獨”傾向的“香港城邦自治運動”的“龍獅旗”,把運動引導至主權、民族立場問題的危險境地。反對派在宣傳中作出“凡中皆共,凡共皆洗腦”之勢,以民粹主義多數人暴力的方式進行反共動員。在很多反國教的言論中,反對者把國旗、國歌都當作“共產主義洗腦”;他們控訴國民教育“沒有給他們選擇是否接受中國人身份,國民身份是強加的”。所謂的“城邦”思想在這些言論中表露無遺。在他們的概念中,“民族、國家、政府”這些是混淆不清的,一反俱反;更有甚者根本不接受中國人這一身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