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兩岸對抗牌”或將繼續凝聚深綠基本盤。
當前的蔡英文總統,已經沒有了去年民進黨“全代會”前,給全黨公開信里公開表態“不靠‘獨派’上台”的底氣,面對“獨派”壓力,不但需要更多妥協,甚至還有主動向大陸做出“強硬”姿態,主動製造兩岸關係對抗和風險事件的動機。特別是針對近兩年來,島內認同大陸政權和治理模式的民意增多的趨勢,通過塑造“共同敵人”想象來凝聚深綠基本盤、刺激綠營投票率,是民進黨曾屢試不爽的“政治靈丹”。
二是利用民意和民間行為包裹台獨政治主張。
目前,民進黨仍然可以通過民間行為包裝的“公投”、請願、連署,去裹挾政治訴求、壓制言論自由,綁架島內民眾和挑戰兩岸關係。同時,當前的“泛主權公投”也是一個民意測試,如果能獲得高票支持,無疑為今後“獨派”推行包含所謂“領土變更”、“憲法改造”、“新憲複決”的變相“台獨公投”,或者更為粗暴、直接的“正名、制憲、入聯公投”提供了底氣。
三是每一次公投都能凝聚綠色意識形態和“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本沒有進行所謂“公投”的合法性。形形色色的“公投”是綠色意識形態的宣洩和推廣,是“台灣認同”身份和“台灣自決”觀念的強化,同時也讓台灣社會愈發“多元”和扁平。如果“公投”成為台灣政治社會的常態,則有可能更深層次地影響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觀念。
四是“公投”會進一步將台灣問題“國際化”。
當前島內的“泛台獨公投”深受外部力量的鼓動和影響。更重要的是,台灣如果不斷重複“公投”,也會給國際社會製造“台灣民族自決”的觀感,並且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干預,從而加深台海問題的國際化。不過,這種干預卻也未必都是台獨所樂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