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圍繞“台灣問題”,中美關係的衝撞
http://www.CRNTT.tw   2018-06-17 00:18:39
中美兩國都是世界性大國,兩國有責任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承擔共同責任。
  中評社╱題:“圍繞‘台灣問題’,中美關係的衝撞” 作者:包承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作者指出,長期以來“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係中一個棘手的尚未徹底解決的問題。1979年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斷交、撤軍、廢約”三項建交的要求,中美兩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但美國當局為了保護昔日的“盟友”,又在國會通過了“對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以此來維持同台灣的非官方關係及提供軍事武器給台灣。時隔39年的今天,美國國會又通過“與台灣交往法”。該法並不能夠改變台灣從屬中國的事實,但卻是嚴重干涉中國內政的事件。“與台灣交往法”將會把中美關係帶向“零和博弈”,這顯示了美國右翼人士急切地想以不計成本的方式同中國翻牌。這一做法未必有利於美國的利益。尋找與中國不得不攤牌的方式進行挑戰,使得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狀態下進行維護權益的對抗,最後還是傷害到美國自己的利益。

  自從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係進入了自尼克森總統訪華以來動盪不確定時期。今年年初美國國會兩院先後通過了“與台灣交往法”(Taiwan Travel Act),又經過特朗普總統的簽署,成為美國對華關係中的一項新的負面資產。該法損害了自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以後所建立起來的中美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這是特朗普總統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新的變化,中美關係正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一、中美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一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冷戰時期為了面對蘇聯急劇擴張的需要,中美兩國在二十世紀70年代,重新構建中美兩國的戰略合作,並於1979年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中美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中,“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兩國所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從已經揭秘的美國政府檔案顯示,在為尼克森總統訪華作準備的基辛格1971年7月秘密訪問中國時,周恩來總理向其表達了中國政府對於處理台灣問題的原則立場,這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已經歸還中國,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必須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出全部軍事力量,拆除所有軍事設施。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是非法的,中國不承認,應當廢除。這一基本立場可以概括為中美建交的三項原則:“斷交”、“撤軍”和“廢約”。

  面對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嚴正立場,美國政府的特別代表基辛格在其首次訪華時即作出明確的保證: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及美國將視越南問題的逐步解決,逐步從台灣撤軍。在同基辛格的會談中,周恩來明確提出了美國中情局(CIA)在幕後支持台獨人士的問題,被基辛格直接否定,“表示美國從未支持台獨,也不會支持台灣獨立運動。”①這些基本認識在尼克森總統1972年首次訪華時再次獲得確認和重申。根據美國政府在2002年公佈的政府歷史檔案顯示,尼克森總統在首次訪華時就向周恩來總理作出了五項保證②,包含了以上問題的基本立場。尼克森總統訪華結束時發表《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公開確認美國政府持一個中國的認知,台灣只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也包括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運動。③因此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僅是“公報”或“聲明”上所公佈的基本立場,也包括美國政府要人在會談中對這些基本立場所作的解釋和認知,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完整要素。

  由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問題,導致了中美建交時期大幅度推遲。在基辛格首次訪問中國北京時,周恩來與基辛格已經就未來中美關係發展和兩國建交的時期進行了商討,把尼克森總統的第二任期看作是中美建交的預定時期。但是,由於美國國內發生了“水門事件”,作為中美建交的最主要推動者尼克森總統成為美國兩黨政治鬥爭的目標,最後,1974年8月尼克森因“水門事件”的醜聞宣佈辭去總統職務,中美建交由此被推遲。

  但是,急劇動盪的國際形勢,特別是蘇聯作為超級大國的強勢作為又導致了中美關係快速接近。中美兩國為了加強彼此的戰略合作,在“台灣問題”上經過了艱巨的談判,終於在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建交談判是依據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的“斷交、撤軍、廢約”的三項原則來進行④。

  1978年12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公佈了兩國政府將於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在建交公報中,再次確認了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立場,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立場與1972年2月“中美上海聯合公報”所闡述的對華政策是一脈相承的,構成了中美兩國建交的政治基礎。由於當時越南戰爭已經結束,美國已經從越南撤出了所有的軍隊,作為在越南戰爭中的後勤支援基地,美國在台灣的軍事基地已經大幅度縮減,最後關閉了美軍基地。此外,在中美雙方宣佈建立外交關係的同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自然失效。由此,早年周恩來同基辛格所提出的中美建交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目標基本達成。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談判時,要求中國政府最終承諾採取以和平的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但是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政府談判代表非常明確表示不會予以接受。中國政府在拒絕美國對中國內政種種干預的同時,在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時刻,公開發表中國人大常委《告台灣同胞書》⑤,表達了中國大陸以和平的手段推動兩岸統一的立場。可是美國當局相關人士並不願意輕易放棄同台灣的聯繫,在宣佈中美正式建交之後不久,又利用國會中的親台勢力,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該法確定了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並表達對台灣軍事安全的關心,這是美國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美國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又明確表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國會所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缺少合理性邏輯,只能說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不符合國際社會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

  二、“三個公報”對“台灣問題”有著完全一致的闡述

  在國際戰略環境的變動和驅動下,中美兩國為了聯手對抗蘇聯的擴張政策,迅速建立起兩國外交關係,但是中美兩國並沒有停息在“台灣問題”上的爭鬥和衝突。1979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使得美國可以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這是中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事情。為了解決美國“與台灣關係法”的負面影響,中美兩國政府又在1982年8月17日最終達成了中美之間第三份聯合公報,對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的行為進行規範。從1972年開始形成的中美關係基本格局中,中美兩國政府所簽署的“三個公報”對“一個中國”的認識和“台灣問題”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

  為了處理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等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開始持續地同美國官方進行了嚴正交涉,要求美國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在中國政府的多次交涉之後,中美兩國政府最後就發表一份新的聯合公報達成了協議。根據1982年8月17日公佈的“中美兩國聯合公報”⑥顯示,美國政府在該公報第一款中再次重申了美國的“一中”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發表的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中,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在該公報第五款中表示:“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它與中國的關係,並重申,它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美國政府理解並欣賞1979年1月1日中國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和1981年9月30日中國提出的九點方針中所表明的中國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在該公報的第六款中,美國政府還特別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它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從1972年2月中美發表的“上海公報”至1982年發表的“八一七公報”,都有一條基本的主線,就是美國政府承認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再次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接受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的基本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八一七公報”還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從1979年以來為兩岸和平所做的積極努力,肯定了《告台灣同胞書》和“葉九條”的積極意義,“理解和欣賞”中國大陸用和平的方式統一台灣的政策目標。因此,“八一七公報”的發表顯示中美兩國關係的積極發展。

  “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之後,在雷根政府時期,美國對台武器的銷售一度有所控制,但是到了老布希擔任總統時期,國際局勢因為蘇聯解體導致冷戰對抗結束,中美在全球戰略合作中的需求減弱。為了爭取競選連任,老布希同意向台灣出售150架F-16戰機,突破了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達成的妥協:“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這使得中美之間對立因素又重新上升,“台灣問題”成為美國干涉中國的一枚棋子。

  1995年美國國務院簽發給李登輝赴美簽證,允許台灣當時的領導人李登輝到康奈爾大學進行訪問,李登輝訪美是充滿著濃重的政治色彩的訪問。他在康奈爾大學發表了政治性演講,表達所謂“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主張,隱喻性的台獨立場傷害了中美兩國對“台灣問題”的基本共識,中美關係因此嚴重倒退。中國當時招回了駐美大使李道豫,對美國提出嚴重抗議,並在東南沿海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表達對台灣走向“台獨路線”發出嚴正警告。為了防止中美關係繼續走壞,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同中國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會面的時候,多次強調將堅守一個中國的政策,並表示不支持台獨的立場。克林頓總統1998年6月底訪問中國時抵達上海,與上海學者進行交流時首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⑦

  這一美國對華政策中的“三不政策”是在中美“三個公報”基礎上,在兩岸關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的新發展,既堅持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又表達了“不支持台獨”的立場,維護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同尼克森總統首次訪華所作的五項保證中的“一個中國”和“不支持台獨運動”是一致的。在李登輝後來提出的“兩國論”,阿扁時期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時,美國政府都是基於克林頓總統提出的“三不政策”予以應對。2007年台灣阿扁當局強勢推動台灣“入聯公投”,遭到美國政府的譴責,2007年12月21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表示美國在“一個中國”政策下,不支持台獨,並表示阿扁當局推動的台灣“入聯公投”是挑釁,這一政策不會在國際舞台上給台灣老百姓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利益,美方反對這項公投。⑧因此,美國“不支持台獨”的政策更加顯示出其強硬,符合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時建立起來的中美對“台灣問題”形成的共識,因此,在奧巴馬總統任職時期,這一政策基調並沒有改變。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