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中,有一個令人慘不忍睹的數字,就是香港納米樓(實用面積不超215平方尺)落成數目,2014年只有64個,但2019年預測數目卻高達1066個,5年內增幅近17倍。香港整體經濟實力亞洲排名前列,但一般港人居住單位面積卻越縮越小,相當之可悲。
香港商報報道,報告所列三大困局中,“住得細”其實就是指港人越住越細問題。報告顯示,如今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僅為170平方尺,比鄰近的深圳的300平方尺瓶新加坡的270平方尺及東京的210平方尺都細得多。
究竟實用面積215平方尺有多大,其實僅足夠停泊1.6部普通的四門房車,即是住納米樓其實同住車位差不多。停止大型填海後遺症大
納米樓的出現,背後主因自然是樓價越來越貴,但亦與早年政府批出土地面積不大有關。由於環境保護原因,政府十幾年前開始停止了大型填海,在2000年至2015年間填海只有約690公頃,供應下跌了八成。
“熟地”數目大體上有減無增,近年新批出土地更多是已發展區市區細地或新界山地,較大面積是啟德發展區。土地細但需求多,發展商自然樂意將單位一分為多,提供更多單位。
報告又指出,事實上,香港目前已發展土地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7400 人,比倫敦、紐約等大城市都要高,更幾乎是新加坡的3倍。
港府過往低估土地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倡十四鄉建3萬公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