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我國智庫在海外設立的分支機構可謂鳳毛麟角。目前,在25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中只有新華社基於其原有的機構設置擁有海外常駐機構。迄今,新華社已經相繼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總分社、分社、支社和記者站,但這些機構在做好媒體工作的同時怎樣發揮好新華社的智庫功用仍是需要相關管理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已經在境外建立了三家分支機構。比較來看,美國許多耳熟能詳的智庫都擁有海外的分支機構。其中最為中國智庫界熟知的布魯金斯學會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都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分支機構——清華—布魯金斯研究中心和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它們在中國智庫界產生的影響力有目共睹。此外,中國智庫在國際上聘用的專職與兼職智庫人員仍然比較少,所以,在國際化網絡組織的建設上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
第六,我國智庫在外語應用方面存在諸多短板。比如,我國智庫的外語網站一般只限於英語或者有限的某種語言,研究人員使用外語公開發布研究報告、發表學術論文的語種數,出版外文期刊的語種數和發布外文專題報告的語種數也比較有限。
未來取向思考
第一,整合國內智庫資源,在全國高端智庫理事會的協調下,力爭打造若干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峰會。充分挖掘我國25家高端智庫的現有資源,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的一帶一路智庫峰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發展高峰論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全球智庫峰會等,逐步優化,培育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會議。
第二,在國家外國專家局等有關部門的協調下,有目標、有計畫地組織國際合作交流,避免一陣風地、走馬觀花地考察歐美高端智庫。鼓勵我國智庫與國際高端智庫之間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結對子;每個智庫都應該有培育國際化人才的計畫,用5年乃至10年培育出一批在各個領域裡的領軍人物;適時選擇國際合作方和國際大牌人物,制定長期合作計畫,有計畫地攻克一些國際難題,消除國際對我國的誤讀,建立起國際智庫之間的友好聯盟。
第三,我國智庫應當積極爭取在國際主流媒體上定期發聲。可以考慮建立與國際主流媒體的合作機制,力爭在10年內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專家。現在我國有千人計畫,吸引國際人才回國,也應該有類似的千人計畫支持國內智庫人員在國際上發展,在國際舞台上發出中國的聲音。特別是在重大國際事件上,我國智庫應該及時發聲,爭取話語權。
第四,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設立專項資助,鼓勵智庫成果“走出去”。現在,我國智庫人員出國考察的不少,但也應在出國的同時,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出去。
第五,加大我國智庫海外分支機構的建設,鼓勵我國智庫自建,更鼓勵我國智庫與外國機構合建海外分支機構,充分發揮我國智庫的國際傳播作用。利用海外分支機構,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增進彼此了解,逐步提升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