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宅在家裡、買了一些生活用品,那你可能被籠罩在“淘寶+盒馬鮮生+餓了麼”的阿里系。坐擁菜鳥、蜂鳥、天天等一眾配送體系的阿里,已經連接線上線下,城際用菜鳥,城內用蜂鳥。
但如果出了門,消費者就進入了“美團+摩拜+滴滴”的騰訊系了。無論你是使用專車、快車、出租車、自行車等,都在布局內。正如此前所說,美團點評上的用戶有30%左右是打車去吃飯的。
切入的細分場景不一樣,但爭奪的都是線下的流量。尤其是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情況下,想要保持好的增長,要麼擴充自己的線上邊界,要麼向線下找資源。
比較下來,阿里的強項無疑是物流,已經形成了“集團軍”;而且通過密集簽約上海百聯集團、投資居然之家等,再加上已有的盒馬鮮生,旨在形成未來購物中心的模樣。
而騰訊跟永輝、家樂福、步步高、海瀾之家等正式宣布合作,以其說法,“希望擴展支付相關服務的使用場景,共同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出行組合是王牌。
一言以蔽之,阿里把貨快遞給人,騰訊把人運到貨身邊。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認為,巨頭角力是目前我國互聯網領域的特征。這次收購,是巨頭線下激烈競爭的又一體現。
不一樣的創業路,一樣的被收購?
對於現在的互聯網領域而言,現狀是有兩種成功公司,一種是已經被BAT收購,一種是即將被收購,獨立發展成為一種難得的奢望。
從電商到新零售爭奪戰中,“二選一”站隊一直白熱化。有商家“基於基本的商業選擇”,宣布停用競爭對手;也有雙方互指的。
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認為,大型企業的“資本掌控”,對於新興創業者並不是有利條件,“被收購”成為歸宿,長期經營的可能性被降低,最終影響的是整個市場的創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