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燎原星火正在點燃。
4月2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繼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前身)於2016年12月成立之後,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准設立,代校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按照教育部的函件,西湖大學將定位於研究型高等學校,主要開展基礎性、前沿科學技術研究,著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這不僅標志著西湖大學進入了全面建設發展的新階段,也翻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
西湖大學,緣何如此矚目?它將為全力向著世界一流發力的中國高等教育帶來哪些貢獻?又將走出一條怎樣的獨特辦學之路?
西湖大學緣何備受關注
在擁有近3000所高等學校的中國高等教育龐大體系中,因為其“非營利性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屬性,西湖大學從籌建之日起就顯得與衆不同——它被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視作“掌上、心中的明珠”;被複旦大學副校長金力稱作是“我國走向教育強國的一次勇敢嘗試”;甚至有評論指出:“西湖大學如果能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一種新的可能,能够在‘小’的同時做到‘世界一流’,其意義和價值,恐怕不亞於一個諾貝爾獎。”
西湖大學,緣何備受關注?
有評論指出,與8年前南方科技大學在公辦高校領域的自我調適不同,西湖大學的成功運作將逐漸打破現有的中國高等教育格局,“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成績是巨大的,但教育模式相對單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