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大國雄心”,政府積極推行“東進”政策,重視發展和東盟的關係,尤其是“東盟領袖”印尼。但由於兩國經濟互補性不強,地緣政治關係偏弱,移民群體數量相對較少,印度在印尼的存在感一般。印度教對印尼的影響僅局限在巴厘島地區,而印尼大多數穆斯林對印度教教徒持有強烈的戒心。相比中國在印尼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印度難以匹敵。
這種影響力的對比無處不在。德國《時代周報》曾以“印度VS中國——互不信任的對手”為題從“民主VS專制”“無序VS規則”“甘地VS毛澤東”“溫柔VS強硬”“精神VS金錢”五個方面對比印中兩國。文章稱,在“最大民主國家”印度,貧富差距、男女不平等、教育程度懸殊的問題都很嚴重。《經濟學人》等英國媒體談起印度的經濟增長總顯得有點“怒其不爭”,認為印度賦稅繁多、法律程序緩慢導致其潛力無法釋放,印度經濟想要起飛需要大膽的改革和政治勇氣。
貧富懸殊影響著印度在國際上的形象。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等學者一項最新研究表明,1980年至2014年期間,印度收入最高的1%人群瓜分了經濟增長帶來額外收益的近1/3,接下來9%的印度人財富程度相當於中歐國家的水平,另有40%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差不多,而剩下的約5億人口和非洲最貧窮地方的人相當。
除貧富懸殊外,基礎設施薄弱、種姓和宗教矛盾、女性地位不高、強姦案件多發、環境污染、甚至缺少“如廁”場所等實際問題近些年也拖了印度後腿。德國漢堡大學女研究生克勞迪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兩年前她和朋友在印度自助游時屢屢遭到當地人的語言調戲。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德國汽車製造企業高管則表示,默克爾總理幾乎每年都到中國訪問,但到印度的次數卻很少,這令印度方面不滿。德國政府也曾號召汽車製造商等加快投資印度步伐,以平衡在亞洲的投資。不過與在華德企有8000多家相比,在印度的德企僅1600家。該高管說,他們公司曾計畫把部分在華投資分給印度,但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生產鏈也不完整,加上腐敗等問題,讓德國企業投資印度的熱情有所下降。
中印回歸是21世紀的大故事
在谷歌搜索新聞頁面上輸入“india”,顯示最多的熱搜詞是“印度”“印度新聞”“印度國家板球隊”和“印度vs南非”,而輸入“china”時顯示的是“中國經濟”“中國軍事”以及“中國-印度”。印度近些年經常出現在“金磚國家”和“亞洲版北約”的語境中。印度前駐美大使阿倫·辛格去年曾在印度媒體撰文說,儘管印中兩個成員有分歧和競爭,“金磚國家”必須求同存異,“找到共同點以制衡西方利益”。“德國之聲”希望印度應在“金磚俱樂部”展示更多活力,而不是把廣闊的舞台留給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