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實驗3”號綜合科學考察船隸屬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圖片來源於網絡) |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電/據新華社報道:應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邀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考察船30日從廣州起航,奔赴巴基斯坦卡拉奇港。中巴兩國科學家將首次在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聯合開展海洋綜合考察,研究鄰近地區地質災害,為巴海上安全與減災提供科學依據,並為“一帶一路”沿線建設服務。
“實驗3”號科考船滿載排水量3243噸,最大航速約33公里每小時,可進行海洋地質、水文、化學、生物、聲學等不同種類的海洋科學考察,是一座流動的“海上綜合實驗平台”。“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起航後,將途經馬六甲海峽,駛往巴南部卡拉奇港。中巴兩國科學家將乘坐“實驗3”號科考船在巴基斯坦外海、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海域,聯合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計畫於2018年2月結束科考後返回廣州。
受巴方邀請共研海洋科學
這是中國首個受巴方邀請進入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科學考察的航次,將重點研究莫克蘭海溝的大尺度地質構造以及鄰近地區的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
此次中巴聯合科考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組織。來自國內10多個科研院所及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等巴方機構的70多名隊員參加聯合科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間擔任首席科學家。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與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於2017年初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決定在北印度洋的海洋科學研究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據林間介紹,北印度洋的地質構造與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關,位於青藏高原以西的莫克蘭海溝地區,具有超低俯衝角度的特徵,是國際前沿的研究對象。目前國際科學界對莫克蘭海溝研究甚少,本航次採集的第一手寶貴資料,將有助於研究北印度洋地球科學領域的關鍵問題。
曾赴東印度洋觀測環流
公開資料顯示,“實驗3”曾在2015年展開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2015年5月5日,“實驗3”號從廣州新洲碼頭出發,6月4日順利返回,歷時31天,航行7247海里,該航次順利完成,對中國研究赤道東印度洋及其以南海域的哈德列環流和沃克環流,深入研究暖池區海氣相互作用特徵,提高亞洲季風系統的預測和預報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對東印度洋赤道開展觀測研究有利於揭示西半球暖池內部的動力和熱力再分配,以及由此導致的天氣和氣候變化特徵。
2017年2月27日,“實驗3”號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啟程,赴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總航程11000海里,設計觀測站位79個,主要開展海洋水文觀測、海流與氣象觀測、上層海洋光學參數測量、海洋生物與生態調查、氣溶膠測量、海洋沉積物採集等工作,涉及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地質學等學科。
解構“莫克蘭海溝”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洋板塊向某一方向移動,遇到大陸殼,彼此相撞時,大洋板塊由於岩石密度較大,處於較低部位,便俯衝於大陸殼之下。“俯衝帶”常指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的構造帶。有研究指在莫克蘭區域,阿拉伯板塊以每年大約四厘米的速度俯衝於歐亞板塊之下。
(來源:大公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