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美媒稱,尋求低成本的中國中型製造商不畏艱難險阻,漂洋過海前往非洲大陸投資辦廠,給非洲國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27日報道,2014年,一家中等規模的中國制藥公司開始考察在埃塞俄比亞設廠的可行性,同年,規模是其20倍的西方公司葛蘭素史克也在探討此事的可能性。兩年後,做了多次可行性研究的葛蘭素史克決定暫緩投資埃塞俄比亞,理由是該國市場規模有限,收入水平偏低。而與此同時,人福醫藥集團的新廠已在埃塞俄比亞破土動工了。
報道稱,眼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被吸引到非洲市場。一項麥肯錫大型調研項目報告給出了新數據:在非洲大陸的中國企業目前超過1萬家,而10年前只有2500家。推動這股“非洲投資熱”的是一批規模適中的中國企業,這些企業一方面要足夠大,得有走出國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足夠小,小到非洲發展中國家所能提供的增長機遇還算可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過去10年在非洲總計投資340億美元,雇用非洲當地員工多達數百萬人。意外的是,麥肯錫的調研報告稱,在非洲的中國公司90%都是私營企業,而非國有企業。這些私營企業的非洲雇員比例高達92%,經理級別的非洲雇員比例為47%。相比之下,中國國有企業的非洲雇員比例為81%,經理級別的非洲雇員比例為35%。與中國建交的所有非洲國家都獲得過來自中國的投資,其中投資額最高的五大投資目的地分別是南非、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贊比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報道稱,30年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還低於很多非洲國家。而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培養出了一大批有經驗的企業家,知道如何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興業。麥肯錫的調研報告指出,非洲的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製造公司占非洲大陸中國企業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多是從在華外資工廠裡歷練出來的,且常是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然後一步步在中國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溫州人孫堅(音)小學畢業後便沒上過學,從13歲開始在外資工廠打工,在好幾家皮革加工廠摸爬滾打過,最後才開了自己的廠。21世紀前十年末期,中國國內的勞動力成本年增速超過10%,孫堅的工廠利潤率受到擠壓,他考察了幾個海外目的地,最後選定尼日利亞。2011年,他在尼日利亞建了一家大型瓷磚廠,雇傭規模現已達到1100人,利潤率比國內高出40%。
報道稱,除經濟利益外,中國製造商紛紛奔赴非洲還有別的原因。當被問到在一個頻繁斷電、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國家建立技術型工廠是否覺得任務艱巨時,人福醫藥集團埃塞俄比亞負責人唐玉忠(音)談起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他說:“幾十年前我們居住的地方連像樣的屋頂都沒有,就是鋪些茅草,沒有電也沒有水。如果那樣的情況都能建廠,埃塞俄比亞為什麼不能?”
報道稱,打入非洲市場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前不久,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經歷了經濟衰退,不少投資者打了退堂鼓,一些企業家也紛紛離開,但不管怎樣,中國企業家都給非洲大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歐美國家的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已所剩不多,無法為發展中國家啟動它們所需的工業化,而從歷史上看,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全面經濟增長的最可靠的道路。發展中國家的下一個機遇,可能仍是尋求中國企業家的幫助,發展出健康市場經濟。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