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基本矛盾是發展道路及其發展水平的矛盾
許多年來,由於少量台獨勢力的存在及其間歇性囂鬧,致使不少人似乎已經遺忘兩岸間的主要或基本矛盾何在。胡錦濤在2008年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講話中對此有過明確界定:“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筆者曾不厭其煩就此指出,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的政治對立,當然就是毛澤東主席曾經闡明的圍繞中國兩條道路、兩種制度的不同選擇。1949年以後,兩岸實際上始終繼續圍繞這種政治對立進行著長期的鬥爭與競賽;從解放台灣與“反攻大陸”,到“一國兩制”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無不如此。這無疑構成兩岸關係的基本矛盾,也即決定60多年來兩岸不統一狀態的基本因素。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兩岸開啟交流時,台灣正處於“四小龍”經濟起飛後“錢淹腳面”財大氣粗的階段,多數聲音是經濟與生活水平接近後再談統一;九十年代台灣實施西方式政黨政治,一度更有“經營大台灣,建設新中原”和“民主燈塔”之謂,這種“道義”的優越與俯視無不屬於上述“政治對立”的遺留與延續。
兩岸發展競比由量的漸變到全面翻轉
大陸自改革開放後,歷經無數艱辛困難,各項事業克難前行,至現在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兩岸經濟發展與物的對比已不待多言。而十九大之所以觸發人們認識與看法的進一步轉變,則主要源於以下因素。
一是如十九大所回顧總結,過去五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所帶來的社會全面進步的歷史性變革。譬如,鐵腕反腐不僅消除黨內和社會存在的嚴重隱患,也彰顯出公平正義、以法治國的堅定取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共同富裕的舉措全方位推進,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成;創新驅動戰略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文化軟實力與傳統文化影響顯著提升,人民需求由物的滿足開始向富而好禮轉變,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並不斷獲得現實回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意義與影響深刻而廣泛,歸根結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切合中國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是正確而卓有成效的。也因如此,近年國際上對中國道路與中國制度的正面評價逐漸增多,負面攻擊明顯減少,長期存在的“中國崩潰論”逐漸消歇。
二是十九大報告規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再奮鬥兩個十五年,全面實現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宏偉藍圖世所罕見,也為世界所稱羨,已經看得見、摸得著。通過過去五年習近平治國理政展現的巨大執政能力,人民對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同時,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向未來倡導構建人類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無疑極大提振人民的民族自信與對未來發展的高度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