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占虎:認識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
http://www.CRNTT.tw   2017-12-02 11:35:37
 

  近代以降,積貧積弱的國運境地在西方列強的脅迫下打開閉關鎖國的大門,不得已而開啟了“外源或外誘現代化”的歷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通過師夷長技、師夷制度、師夷文化,旨在打破觀念上既有的禁錮力量,以新的理念建立新社會的改革方案。產生於東西方不同空間場域的文化,在“民族歷史”通向“世界歷史”的進程中演繹著交融共生的圖景。這其中包括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它作為更契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社會制度方案,以高位優勢的感召力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面貌,讓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歷史性變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令世界矚目的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拓展現代化建設路徑的“中國方案”中蘊含的“中國智慧”,超越著幾千年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其中生成並蘊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中的文化形態,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具有典型的時空結構特征。

  整體研判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新坐標

  文化創新不是速效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樹立歷時性的發展思維。文化創新也不是另起爐灶,不能閉門造車,需要樹立空間性的聚合思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歷時性”的生成中,蘊含著多維空間場域的“共時性”特征,即“中西古今”高度融合的時代場域。這是研判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任何單向度的認知思維,都不利於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

  其一,執“古”過之,禦“今”不足,過於尊崇歷史的傳統性而難以割棄贅餘的歷史包袱,進而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開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古人的智慧是寶貴的歷史遺產,肯定其價值並不意味著厚古薄今,而重在通古今之變,以禦今之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在以當下生動的時代實踐為落地平台,以新的時代精神來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如果只是強使古人穿上時裝來解決今人的諸多問題,既不現實,也未必可行。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在“傳統”的流淌中不斷萃取和更新,以朝向新的未來。如果裹足不前,則既不能深刻理解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也不能擔當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使命。

  其二,鑒“古”不足,唯“今”過之,過於看重現實的功利性而難以傳承優秀的時空價值,進而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去偽存真”。傳承和弘揚是建立在整體理解和批判揚棄的基礎上的。儘管說傳統文化資源是現成的,但並不能根據當下的需求直接拿來隨便用。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重在知往鑒今,通過整體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價值元素,結合時代發展的真實需要進行“去偽存真”,才能更好地“從歷史走向未來”。如果過於注重眼下利益,急功近利,則既不能很好地汲取“禦今”的智慧元素,也不能清醒地把握未來社會前進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