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大力實施清污分流、節水減排,一批深化治污項目落地。推行環保問責、一票否決,沿線僅化工企業累計關停800多家。治理面源污染,設立水產品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集中區。東線江蘇水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鬆柏說:“水質達標,這是必須守住的底線。”
一手截污,一手給污水找“出路”。調水沿線實現每縣至少一座污水處理廠、一座垃圾處理廠。“十二五”以來,山東沿線新建污水處理廠107座,年處理能力15.5億噸。
東線治污持續推進,排污總量大幅下降,一條條河流涅槃重生。黑臭的南四湖“起死回生”,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水平,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家住微山湖邊的蔣集河南村村民崔修寶感觸:“現在小時候的河回來了,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又出現了。”
治污看機制:壓力層層傳遞,科學治污見實效
東線治污,不是權宜之計。水質穩定達標,要有長效機制保障。
誰來治污?2003年,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與蘇魯兩省簽訂責任書,沿線14地市與兩省政府再簽軍令狀,明確責任主體,壓力層層傳遞。
在調水沿線,“河長制”“斷面長制”率先推行。河長上崗,守水盡責。江蘇徐州變督企業為督政府,實現“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銅山區張集鎮鎮長許東坦言:“有壓力也有動力,‘九龍’擰成一股繩,就能保護好母親河。”在山東,治污目標與幹部考核直接掛鈎,南四湖、東平湖等重點湖庫,省級領導擔任河長,高位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