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學者緬懷台灣抗日志士:何謂民族情感?
http://www.CRNTT.tw   2017-10-26 00:43:57
座談會現場(中評社 李娜攝)
  中評社廈門10月26日電(記者 李娜)“反殖民與台灣光復——紀念台灣光復72周年”座談會與圖片展10月25日在廈門市中華兒女美術館舉行,本次把“反殖民”作為今年紀念台灣光復活動的主題,並把紀念陳逸鬆先生、戴國輝先生、劉進慶先生這三位先賢為主線。座談會上,來自兩岸的發言嘉賓紛紛回憶起他們與英雄先賢的交往軼事,或是短暫交集後從先賢身上所獲得的啟發與鼓勵,從嘉賓的講述中,可以看到抗日志士身上濃厚的祖國情懷,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何謂民族情感?”。

  台灣作家、葉榮鐘先生之子葉蔚南先生在座談會發言中講到,戴國輝先生一直秉持“台灣出生的中國客家人”的身分意識,並始終堅持著客家人飲水思源的精神。

  葉蔚南說起其與戴國輝交往的一些經歷,他表示曾就自己看到兩岸社會差異以及在大陸所看到的一些現象,寫了一些文章,戴國煇先生也有看到,並傳話說“希望你繼續寫。” 葉蔚南表示,自己一直把這份鼓勵之言放在心上,後來也沒有因為做生意就放下書本與寫作。

  葉蔚南談到,2001年元月五日戴國輝先生因患肝疾彌留人世之際,自己接到電話隔日一早便趕到台大醫院,在加護病房看到他昏迷的狀況,和戴夫人一起喊希望他能回來,這些情景至今葉蔚南都猶記在心。

  台灣民主鬥士陳逸鬆先生的女兒陳雪梨來到座談會親自講述父親不平凡的一生。比如,1926年的時候,16歲的陳逸鬆暑期去霧峰要見林獻堂,他責怪林獻堂不夠“左”,做得不夠、不該和蔣渭水鬧分裂。陳逸鬆一生身上具有濃厚的祖國情懷,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民族感情和國族認同,像我一生的航海圖,在政治的波濤中指引前進。”

  從父親的一段話中,陳雪梨也有所體悟,“我認為不管是中國還是台灣,都一定要“法治”和“民主”,從我的經驗來看,兩者不可分離去想,兩者要同時去想,若無民意基礎,我認為那不是法律,也不是說以民意為基礎的法律就都是好,但人類今日所能做的也只有如此。”她認為,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兩岸或許可以找到共同點。

  前玄奘大學歷史副教授兼系主任王震邦表示,自己對台灣近現代史、近50年來的政治經濟乃至社會文化變遷,有很大一部分係來自戴國煇和陳映真的對談以及另一篇〈研究台灣史經驗談〉的啟發,這是王震邦與戴國輝的“初識”。而後來與戴國輝先生的交往,則是自己作為聯合報的記者與戴先生的採訪與約稿往來,而有些交往經歷被戴先生記錄在了《日記》和見刊於報紙的文章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