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在一年一度的購物節“雙11”來臨之前1個月,中通快遞突然宣布漲價。10月10日,中通快遞宣布,今年以來,快遞業受運輸成本增加、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中通快遞集團經綜合考慮,決定從即日起調整快遞價格。繼中通快遞之後,11日韵達速遞也宣布從即日起,對快件價格進行調整。(澎湃新聞)
行業旺季將至之際,中通、韵達相繼宣布提價。這一突然而來的消息,在很多人看來早就有跡可循。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快遞行業成本高企、利潤微薄的輿論鋪墊持續不斷,相關企業的“漲價”衝動壓抑多時,付諸實施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從現實市場格局來看,隨著價格大戰的終結,進入相對穩定期的快遞行業,客觀上也有了“漲價”的動力和底氣。
有統計數據顯示,不少快遞企業還處於微利、無利乃至虧損的狀態。如此局面之所以能夠長期維繫,很大程度上還是源於資本擴張下的燒錢補貼。在行業發展的初期,快遞企業的重心都集中於做大規模、搶占份額,“盈利能力”並不被過多考量。然而時至今日,由於絕大多數中小快遞公司敗走離場,剩下的幾家核心快遞公司市場座次基本排定,全行業隱約進入巨頭時代。這些,都為“漲價”奠定了基礎。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行業早期不惜代價的燒錢補貼,必然是為了在行業成熟期收割更多“超額利潤”。這一邏輯,同樣適用於快遞業。在快遞公司漲價已成定局的前提下,其到底會“漲”到何種程度,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試問,在如今的市場格局下,我們是不是還有足夠的工具或條件,來有效限制快遞價格可能的“不合理上漲”?
回溯行業發展史不難發現,約束快遞價格過快上漲的力量,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兩個層面。其一,就是充分的同業競爭。數家大型快遞企業的同時存在,極大降低了全行業短時間內大幅度提價的可能性。比如說,此次中通、韵達宣布漲價之後,便有一些快遞公司發聲“不會跟進”;其二,則是“電商—快遞”的二元博弈結構。一直以來,電商都在利用自身貨源優勢和“大客戶”身份壓低快遞價格,在可以預期的未來,這一機制勢必會繼續起作用。
所以,就現在看來,快遞企業即便漲價,也還遠沒有到“隨心所欲”的地步。當然了,對普通的民眾來說,還是應該直面市場新動向並形成理性的價格預期和消費習慣。終究,“白菜價寄快遞”的年代一去不複返了。這既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早可預見的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