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江西提出重點做大做強新產業,將其打造為新經濟發展“引爆點”。其新產業發展目標是,新材料、大健康、電子商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交易額)均突破1萬億元,新型電子、生物醫藥、航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突破2500億元、2000億元、1000億元。
“誰能搶占人才,誰就能贏得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先機。”麻智輝表示,當前不少二線城市的創新創業企業逐漸進入爆發階段,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搶占人才就是搶占未來。
吸引人才不能止於蓋房子、給票子
半月談記者注意到,一些長期困擾人才流動的深層次矛盾和隱形門檻,仍有待解決。否則,“搶人政策”容易淪為看得見、摸不著的空中樓閣。
一些就業者表示,除了北京等極少數城市外,絕大多數地方真正吸引人的是工作機遇和發展空間,而並非戶口或補貼等。
北京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李某,本來有意前往西部某省會城市高校擔任教師,最終卻被卡在了“35歲”這一年齡門檻上。“一個提出要引才育才100萬的城市,難道容不下一個40歲的博士?”李某無奈地向政策低頭。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求職人員因“專業名稱不符”而被二三線城市單位拒之門外。這說明,吸引人才不只是給政策、拿票子、蓋房子這麼簡單,更為關鍵的是要從細處著手、從制度著手,優化就業創業環境。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有專家表示,拋“橄欖枝”只是表達了政府對人才的需求,但把人才市場做大,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當地發展的潛力和人才成長機制的塑造。
單純比拼地方政府財力,試圖靠短期“砸錢”吸引人才流入來改變城市發展面貌,收效不一定很顯著。前些年出現的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說明二三線城市要真正留住人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