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http://www.CRNTT.tw   2017-09-18 15:07:22
 

  匯集扶貧攻堅的力量

  張恩炎是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小吳村人,他家的困難遠近皆知:夫妻倆年老多病,兒子智障且腳還殘疾,兒媳婦是聾啞人,孫女也有智障。一家的收入全靠他夫妻倆種煙、種稻。人老體弱地又少,實打實的收入,其實只有這每年7000元的低保。

  2014年精准扶貧啟動以來,當地幹部為老張量身設計了這樣一個脫貧模式:他以自家的1畝土地入股石壁現代農業觀光園,每年分紅1500元;並安排他在園裡擔任管理員,工資每月600元;兒子兒媳被安置在鄰近的豆腐皮廠打零工。包括低保,全家人總共收入一年可達1.6萬元。

  一個如此困難的家庭,都能通過合理的模式,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收入,這一模式被稱之為“348”,即:3步精準確定貧困戶、分類4種致貧原因、採取8種對症下藥幫扶舉措。2015年,三明被確定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後,用深化改革思維推出的這項制度,也成為福建全省扶貧創新的典型。

  “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准突破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開創出的脫貧實踐,福建各地全力攻堅、確保打贏。

  “打贏”就是要一個人都不落,“全力”就是要每個地方都不鬆懈。

  2017年8月,晉江市黨政代表團專程赴長汀縣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互訪活動,當場向長汀捐贈山海協作資金2000萬元,用於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水土流失治理、社會事業及民生保障項目等。

  從福州對口寧德開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山海協作”便成為福建省扶貧工作的又一創新。2012年,在各自區域發展中成長出來的“長汀經驗”和“晉江經驗”,在“山海協作”的平台上,迎頭相遇。晉江(長汀)工業園引來落戶企業20多家,新增直接就業和延伸就業近4000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