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躲過大蕭條,卻陷入大萎靡”,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在2014年作出的判斷。得益於全球政策制定者的聯合行動,世界經濟成功避免陷入類似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經濟困局,但全球經濟復甦長期疲軟無力卻成為後危機時代的新常態。
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十年已過。雖然仍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政治風險加劇等挑戰,但全球經濟終於迎來了走出“大萎靡”的曙光,全球經濟增長格局更加平衡、動能也更為強勁。
全球經濟復甦或迎來拐點時刻
無論是施蒂格利茨所說的“大萎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所說的“新平庸”,還是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所說的“長期停滯”,描述的都是同一種後危機時代的經濟現象,即全球經濟復甦疲軟乏力。
以美國為例,自2009年6月走出衰退以來,美國經濟擴張已進入第九個年頭,成為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第三長的經濟擴張周期。但復甦仍不溫不火,在長達8年的擴張期內,美國經濟規模只增長了約18%;而在1991年到2001年的擴張周期內,美國經濟增幅高達42.6%。
全球經濟同樣如此。據世界銀行提供的圖表,十年來全球經濟復甦呈現兩大階段:首先是2007年至2010年呈現“V”型,在2009年觸底後,全球經濟一度實現強力反彈;但2010年至今則呈現出“L”型疲軟走勢,復甦力度在2011年和2012年逐級降低,2016年更是創下2009年以來最低增速。
不過,次貸危機爆發十年之後,全球經濟在今年迎來了走出疲弱復甦的曙光。“春天到了,全球經濟的春天也來了”,這是拉加德在今年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上的開場白。按照IMF最新數據,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達3.5%和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