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919客機完成首飛,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著陸後在跑道上滑行(圖片來源:半月談網) |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取得突破,C919成功試飛,“蛟龍”號成功探海,新一代高鐵風馳電掣,雲計算刷新生活,人工智能方興未艾……五年來,科研實力大幅躍升,戰略高科技、新產業捷報頻傳,讓中國邁向創新型國家的步伐愈加堅定。
五年來,創新成為強國之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作出重大部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去年“科技三會”上擲地有聲。如今的中國,創新突破只爭朝夕。
我國科技形象驚艶全球
“中國宇航員進入空間站並在那裡停留一個月做實驗,令人印象深刻。這證明中國空間計畫處於非常健康的狀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登普斯特認為。
“‘悟空’是中國的首顆空間高能粒子探測衛星,也是中國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我很高興看到它運行狀況優異,期待取得重要成果。”意大利佩魯賈大學博士喬萬尼·安布羅西說。
一系列井噴的科學成果,令外國科研人員驚嘆不已。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連續4年展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在2013年至2016年間整體評價穩中有升,其中航空、航天、高鐵、醫藥學的進步拉升中國的科技形象成為亮點。
世界對中國科技形象的感性認識的背後,是中國科技與日俱增的硬實力。目前我國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和第二大知識產出大國,2016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55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50.5%。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
在深空、深海、深地,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科技成果誕生,離不開我國科研從“0”到“1”的原始創新。“沒有基礎研究,創新就是小打小鬧。鼓勵基礎研究,政府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