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蔡英文在競選的過程中及上台後,因為自忖其應對複雜政情的駕馭能力有限,不敢像阿扁那樣玩弄權術,大搞系列台獨分裂活動,推動“烽火外交”,以至被原本對其態度友善的小布什總統視為“麻煩製造者”,更擔心控制不了紛亂的政情局面,因而就提出“維持現狀”,並聲稱遵循“憲政體制”及《兩岸關係條例》的“定位”,說的比唱的還好聽。
當時,不少人還認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論”,就是既要享受馬英九總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協商談判“現狀”的好處,又不願承擔馬英九總統承認“九二共識”的“現狀”的責任,哪怕這個“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一中各表”及“不統不獨不武”的傾向於“華獨”,亦即“中華民國在台灣”。
然而,不對了。蔡英文不但是連馬英九總統“華獨”式的“九二共識”“現狀”責任都不願承擔,而且還以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來展示其“中華民國是台灣”式台獨觀。這從她分別委任台獨基本教義派”骨幹鄭麗君、潘文忠出任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就可知蔡英文是要在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和教育範疇,“溫水煮蛙”式進行“文化台獨”和“教育台獨”,以荼毒台灣民眾尤其是少年兒童,“從小抓起台獨教育”。
文章指出,實際上,就以教育範疇為例,台灣的中小學教科書必須依照台灣當局制定的課綱編寫,寫完後再經由“課本審定委員會”審查,審查通過才能讓學校採用。本來,台灣歷史課綱是採取“本國史”與“世界史”二分法,其中“本國史”呈現的是“中華民族史觀”,是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但在阿扁任內,時任教育部長杜正勝推動“同心圓史觀”,歷史科改采“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法,將“台灣史”與“中國史”切割的做法,具體做法是一九四五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放在“中國史”,一九四五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放在“台灣史”,意指一九四五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已是台灣,以適隨阿扁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論”,這是“獨台史觀”的寫照。
馬英九總統時代微調課綱,意圖扭轉將“台灣史”與“中國史”割裂開來的做法。但民進黨卻煽動一些學生到教育部鬧事,予以阻擾抵制,而致胎死腹中。曾在“國教院”副院長任內,配合阿扁負責“十二年國教課綱”規劃工作的潘文忠,因抵制馬英九總統政府的“微調課綱”,而被調離職務,遭到冷凍,後來被林佳龍聘為台中市副市長,離開“國教院”。
蔡英文當選為總統後“組閣”,首先確定未來閣員名單的,就是鄭麗君和潘文忠兩位台獨基本教義派”(在馬英九總統政府進行“課綱微調”工作時,就是由時任民進黨立委的鄭麗君“踢爆”,而掀起黑風惡浪的)。潘文忠就任蔡政府的教育部長的第二天,就宣佈“四大政策”,其第一項就是“廢止微調課綱”,亦即推倒馬英九總統意圖回復“中國史觀”的課綱。就此而言,蔡英文在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其所謂的“維持現狀”,不是維持馬英九總統的“現狀”,而是維持阿扁的“現狀”。
這還不足算。因為阿扁的課綱在歷史部份,是將“台灣史”與“中國史”並列的。儘管這已經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了,但“好歹”還有“中國史”存在。但潘文忠走馬上任並廢除馬英九總統的“微調課綱”後,立即著手研擬的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卻走得更遠。將原本的“中國史”撤銷,並將其內容併入“東亞史”。而且在“台灣史”部分,“摒棄過去以漢人為主軸的思維”,改為“重點放在台灣最近五百年脈絡”,並要構建“以台灣為主體的下一代史觀”,因而強調台灣是“多元族群”,並將“原住民族”單獨成項。在所謂台灣“現代國家形成”內容中,將討論“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及“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讓學生瞭解國際局勢與台灣地位、“日治時期”、戰後民主化等。
這就更是明火執仗地鼓吹“台灣國”了。比阿扁的一邊一國還退了一步,退到“台獨黨綱的最極端。由此,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自我撕毀了畫皮,蔡英文強調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退回到“台獨黨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