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潮幹部學校”的精神堡壘,寫著反共抗俄、完成第三任務。(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
中評社新竹5月26日電(記者 黃文傑)“黃埔軍校”四個字,兩岸熟知,國府1949年從大陸撤退,十二兵團總司令胡璉將軍曾在台灣新竹縣新埔鎮成立怒潮幹部學校,當時以選擇“新埔”建校,意涵“新”黃埔,可惜後來隨著胡璉將軍移至金門結束,前後不到兩年,堪稱最短命的軍校。
從新埔義勇廟沿著幽靜的橄欖樹步道,就可以看到在新埔國小上方的“怒潮幹部學校”紀念碑,站在紀念碑旁往北遠眺,遼闊的視野令人心曠神怡,不過周邊遺址陸續崩壞。
矗立近70年歷史的“怒潮幹部學校”紀念碑,正面為“反共抗俄”、兩側則刻銘為“完成第三期任務”、“發揮新埔精神”,因未善加維護而稍顯破舊,地方耆老希望能盡快修建維護,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全台灣唯一、有學校卻沒有校舍的最短命軍校。
從車水馬龍的新埔大橋經過,很容易就看見北側橋頭處有一“怒潮亭”。
怒潮亭建於1949年,在徐蚌會戰後,因國民黨軍在大陸節敗退,十二兵團總司令胡璉將軍帶領沿途招募的青年軍一千餘人,代號“怒潮”坐“海申輪”登陸基隆,再從新莊行軍至湖口,最後到了新埔成立“怒潮幹部學校”,由副總司令柯遠芬將軍兼任校長,怒潮亭也同時興建。
由於“新埔”與“黃埔”僅一字之差,並擇定新埔鎮為訓練基地,實施黨政軍一元化幹部教育,培養“復國人才”,重振黃埔精神。
怒潮幹部學校的學員極大部份有高中畢業以上學歷,素質高與地方人相善,在推行“大肌肉運動”下,學員經常從石光地區跑步到新埔怒潮亭,並在附近鳳山溪洗滌,該怒潮亭也因此成為過往歷史的重要見證。
中華民國怒潮軍政學校校友會秘書長鄧俊豪說,這個軍政學校在新埔成立歷時不到二年,就由胡璉將軍移至金門,準備因應即將到來的古寧頭大戰,所以堪稱是最短命的軍校,他的父親鄧克榮將軍,當時也是其中一員,目前僅存的數十位怒潮軍官,
在每年5月於金門有紀念活動,在新埔鎮怒潮亭的聚會則是每年11月,而怒潮亭也曾被倡議折除,他和父親等人四處奔走,終於保住這個歷史建物。
民俗專家黃友福指出,當時的怒潮部隊駐紮在石光國小、新埔國小和枋寮國小,怒潮幹部學校為了有一個集中開會、聚會的地點,還曾發行全台灣最早的“愛國獎券”,再加上兵士、地方人士的捐款,籌建現今的新埔國中禮堂,如今禮堂外貌的“顏色”雖變得鮮豔,但整體的樣貌沒有改變,還有就是原先有9個門,如今則剩下3個。
黃友福表示,“怒潮幹部學校”紀念碑,十分值得保存的精神堡壘,只可惜在上方樹枝橫生阻撓下,已有部份崩壞,如果未能儘速修復,恐怕有一天這個建物就不復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