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華認為,透過兩岸交流可刺激台青走出舒適圈。(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5月24日電(記者 張嘉文)針對兩岸僵局下,青年創業交流的意義,台灣國際創新創業協會理事、動心醫電公司董事長李嘉華向中評社表示,應該鼓勵多交流,台灣青年待慣了舒適圈,但對岸青年積極性非常夠,利用交流刺激台灣青年,而兩岸交流要看正面意義。畢竟台灣依賴外貿程度非常大,只能面向全世界,不能閉鎖,如果台灣青年都在舒適圈不知外面世界為何,這不會是好事。
2017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即日起展開,報名截止時間為6月30日,分為初賽和複賽階段,8月12日到13日則為決賽暨頒獎,8月14日起開始創業實戰真人秀,主辦單位23日在北市召開記者會為活動造勢。
與會的李嘉華接受中評社訪問,針對兩岸青年在創業交流上有何意義一事表示,這樣的交流活動應該鼓勵,因兩岸的青年基本素質有很大不同,台灣青年大概過去一段時間在舒適圈裡面,積極性比較不夠,可是對岸不一樣,對岸積極性遠遠超過台灣的學生。利用這種交流活動可以刺激台灣學生,他每次去學校演講都說,台灣學生最大競爭對手,是對岸一年七、八百萬個畢業生,且和我們同文同種,所以透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可以有些幫助。
至於目前兩岸僵局下,這樣的交流能否帶了什麼效應?李嘉華認為,僵局是政治上的事情,而這種民間交流活動,不要老是去看負面,而要看正面是什麼,台灣是一個依賴外貿非常高度的國家,我們只能面向全世界,不能閉鎖,自己關起來來享受小確幸,台灣未來要靠這群年輕人,如果他們都躲在舒適圈不知外面世界為何,這是好是壞呢?
他表示,所以雖然政治上有變化,但民間或學術交流要更多,有人會說這是對岸以商逼政等等,但不要去看負面,我們去看這種交流對台灣青年是否能夠產生刺激,這點比較重要。
而台灣青年要和大陸青年競爭的優勢在哪?李嘉華表示,大陸沒有我們走過比較細膩的過程,過去大家說,台灣最美的是人,特別是服務業,那細膩程度,對岸還要花蠻常時間才跟得上,這裡面細膩的程度是台灣優勢。
李嘉華進一步解釋,以前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現在是工業時代尾聲,下一步要走的是知識經濟,以後大家比的是腦力,所以要有續航力,那細膩程度顯得愈來愈重要,而未來腦力競爭上,很重要的部分是,能否受到周遭刺激,產生正向循環督促自己向前進,這很重要。
對於兩岸青年在網路上對立氣氛嚴重,外界認為是天然統和天然獨的對抗,青年交流可以緩和這狀況?李嘉華表示,透過兩岸年輕人互相交流,能看到彼此的好處,對台灣年輕人產生好的作用,會有輸人不輸陣的成果,台灣很大問題是個廣告詞害了台灣,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導致民主走向民粹,所以一堆亂象,尊師重道精神已經淪喪,學生學習態度改變自然產生惡性循環,要改變這體制很困難,但透過兩岸交流說不定還有些機會,彼此更接近就能更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