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留學生代購的初期瓶頸在於客戶資源,人在國外,國內沒個幫手發展客戶真的很難。第二個瓶頸在於你的採購能力,留學生因為要兼顧學習,每個星期達到一定量以後不可能自己去採購,只能拜托同學代為採購。”徐明說。
按照圈內人的說法,即使是代購,內部也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有馬太效應。於是海外代購也分出了許多層級來:
留學生或華僑個人性質的代購,這大概是所有代購的起點;
全職的代購個人玩家;
合夥的代購,這裡已經有資本匯集,有分工合作的意思,而且通常這種形式的代購議價能力相對個人會強很多,並且也不一定只做零售業務;
公司性質的代購,當公司體量增加,需要明確的分工,公司裡不再是“每位員工都是老板”了,專業的打工一族出現。而且,當資本體量增加,一些代購甚至已經變成了批發商。
給記者進行上述分析的,是已經擁有多國海外代購團隊的張先生,他便是最高級別的代購類型。
“我以前招代購團隊時,就明確不招留學生,因為時間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證。”張先生說,“做代購很辛苦,以我的經驗來講,我真的不建議學生做職業代購,因為學生時間精力確實有限。我在國內做代購的輔助工作,與在讀書的留學生和嫁到美國去生活的主婦都合作過,兩者的合作經歷迥然不同。學生還是沒有精力和經驗,你需要考慮他的考試、各種作業等,與他們合作會心驚膽戰。如果你真的想把代購當成事業做,就得找職業買手,一長久二踏實”。
按照張先生的說法,留學生代購的劣勢是“不可能和大代購拼價格,留學生代購可以把自己的代采費降到沒有,但是在物流費用上基本要被坑死”。
“最難解決的是資金流。以購買荷蘭奶粉為例,代購時花的是歐元,國內客戶付的是人民幣。荷蘭對個人銀行異常進出監察比較嚴格,所以這方面需要自己解決。多次大量打入歐元,有可能被查賬,到時候就不是鬧著玩的了。買奶粉不犯法,賣奶粉也不犯法,但是偷稅漏稅就是你的錯了。”張先生對《法制日報》記者分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