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農業沿“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tw   2017-05-13 09:46:25
(圖片來源:一帶一路)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從法國的葡萄園,到澳大利亞的牧場,再到烏克蘭的農場……如今,中國農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成為了耀眼的明星,其多樣性亦超乎想象。據了解,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新型農民紛紛走向海外,將沿線國家的土地、水源、空氣等優質農業生產要素與中國農業的資金和技術優勢相結合。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巨大的消費需求與燦爛的農耕文明也沿著“一帶一路”加速走向世界。

  雜交水稻飄香布隆迪

  民以食為天,在很多國家,農業領域的開放總是具有特別的意義。不久前,中國農民承包的一處位於布隆迪布班扎省英博平原的水稻示範田喜獲豐收。4個引進試種的水稻品種中,最高的畝產達924公斤,最低的畝產也有648公斤。水稻專家楊華德說,布隆迪目前全國水稻平均畝產約為250公斤,示範田產量最低的品種也是其平均比水平的兩倍多。

  在豐收現場,布隆迪農牧業部常務秘書斯威林對水稻技術示範取得的成效表示讚賞。“這麼高的產量,必將載入布隆迪農業發展史册,更加堅定我們依靠中國雜交水稻和中國技術發展水稻優勢產業的信心。如果我國的水稻產量都能達到這個水平,布隆迪農民就不缺糧了,生計就有著落了。”他說。

  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布隆迪人均GDP約300美元,農村人口占90%,全國人口貧困率為65%,糧食通常有30%的缺口。在硬幣的另一面,則意味著布隆迪的發展潛力也十分巨大。

  據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政務參贊孫健介紹,布隆迪水資源豐富,有充足的光照,晝夜溫差大,具備種植水稻的各種條件,是種植水稻的好地方。來自中國的水稻品種具有穩產、高產的特點,可以幫助布隆迪補齊糧食缺口,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難題。

  與國外品種相比,中國的雜交水稻可謂“超級稻”。上世紀80年代後期,越南從中國購買雜交水稻種子用以種植,由於中國雜交水稻畝產能達到420公斤,比當地品種高出120公斤,因此雜交稻種植面積快速增長至約1000萬畝。在美國,中國雜交稻種植面積有600萬畝,比當地品種增產20%以上。在印尼,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已推廣到13個省份,每公頃11噸的產量高出本地品種一倍多,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隆平稻”。如今,以雜交水稻為核心業務的隆平高科公司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

  水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全球約60%的人口依靠水稻生活。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在本國廣泛推廣中國的雜交水稻,以此來解決本國人的吃飯問題。而對於中國來說,雖然雜交水稻出口能夠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但責任和擔當意識,亦是中國雜交水稻推廣者跑遍世界的精神力量。實際上,這體現著中國對“世界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

  河南棉花風靡塔吉克斯坦

  每年春季,都是中亞國家的春棉播種的時候。而來自中國河南培育的棉花種子“銀山2號”在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卻“火了”。

  在塔吉克斯坦,用河南棉花種子種植的棉花達5.7萬公頃,占該國棉花種植面積的30%。說起河南的棉花種子,曾來河南考察過的塔吉克斯坦奧林匹克公司董事長穆克姆贊不絕口:“‘哈拉少’(好)!河南的棉花種子‘歐欽哈拉少’(非常好)!”

  “銀山2號”是河南省農科院培育的棉花新品種,2008年曾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也是黃淮流域棉花種植的主導品種。2011年9月,借助“一帶一路”的春風,河南經研銀海種業有限公司與塔吉克斯坦簽訂農業合作協議,在該國成立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建立中國農業科技示範園,並把“銀山2號”引進塔吉克斯坦。據該公司總經理李偉介紹,中亞地區國家是傳統的棉花種植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很大。但是因為品種老化、管理粗放,棉花產量便一直偏低。

  “銀山2號”讓塔吉克斯坦的棉花種植戶開了眼,不僅棉絨長、品質好,而且結桃多,產量高。第二年8月,有一株棉花竟然結了108個棉桃。當時,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在中國駐塔大使陪同下特意來種植示範田參觀這株棉花,當場將這一棉花品種命名為“友誼1號”,並號召全國推廣種植。

  與此同時,河南黃泛區的新型農民們也在塔國創造了奇跡。1956年,段林的爺爺段守明從老家淮陽來到河南黃泛區,作為一名墾荒隊員,開始整治這片曾被嚴重鹽碱化的貧瘠土地。50多年後,作為一名“泛區三代”,從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農學專業畢業的段林接過祖輩的衣鉢又成為了一名“拓荒者”,但與爺爺不同,如今他和同事們所勞作的土地已遠在海外。

  2014年,出國種糧的黃泛區人在塔國獲得首次豐收。見到黃泛區人所種植的小麥畝產達到當地標準3倍左右,前來參觀的塔國農技人員紛紛稱讚。去年8月,技術人員在塔國開展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試驗獲得成功,畝產接近600公斤的2000多畝夏玉米喜獲豐收。由此,中國農民也開了當地農業“一年兩熟”的先河。

  農業投資走向海外

  近年來,中國農業領域雙向開放不斷加深,不僅進口農產品增加,而且農業企業赴海外投資亦成為了不容忽視的開放趨勢。

  作為中國最大的苜蓿顆粒供應商,張仁武目睹了近年來國內一波又一波的苜蓿荒。隨著近年來中國奶牛越養越多,作為優質蛋白飼料來源的苜蓿草一直供應緊張。幾年前,張仁武花了1000多萬美元在猶他州北部澤森小鎮買下了一個13萬多畝的農場,這比他在國內經營了十幾年的農場大了好幾倍。張仁武說,他要把海外的陽光、土地、氣候、水資源等優質要素充分利用起來。

  事實上,中國農業有足夠的技術盤活海外優質農業要素。例如,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地鹽碱化較為嚴重。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將新疆的耐鹽小麥品種引入當地種植,最終在當地人眼裡不能種糧食的地方種出了糧食,並且比當地肥沃土地的小麥產量還要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非洲國家的農業投資也是形式多樣。據了解,目前一些大型中國農業企業傾向在坦桑尼亞、塞內加爾和贊比亞等地投資規模較大的種植園;或者在其他國家投資種植水稻、木薯、芝麻等作物,一部分供應當地需求,另一部分輸送到中國。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沿線國家,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地廣人稀,農業經濟潛力巨大。據了解,在俄羅斯做土地開發的中國公司中,來自農業大省黑龍江的企業占據絕對主力。黑龍江農委相關信息顯示,東寧縣境外農業開發區域已經拓展到俄羅斯6個州25個區。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上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也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農業合作基地。三年前,中國有關單位與烏克蘭農業公司KSG Agro簽署協議,後者將向中方提供10萬公頃農田用以進行農業合作。這一投資將使烏克蘭成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農業中心。未來,中方可在雙方商定好的農田上種植作物並養豬。

  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儘管中國企業“走出去”目前還處於試探性階段,但農業企業到海外種地,無疑開辟了企業新的能源生產基地,拓寬了企業的生存空間。同時,“一帶一路”上的農業項目建設也帶動了一批中國農業技術、設備和勞務的輸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