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4月25日,寬闊的印度洋,碧空萬里,海水湛藍。中遠海運集團旗下“中遠荷蘭”號破浪前行。這是“中遠荷蘭”號從中國上海出發後“海上絲綢之路”之行的第11天。
從駕駛台前方舷窗望去,船頭在茫茫大海中上下起伏。駕駛台上方懸掛的測傾儀指針,隨著船體起伏呈規律性左右搖擺。這一天,伴隨著顛簸和熱熱的海風,“中遠荷蘭”號水手們要進行更換絞纜機刹車片作業。
“中遠荷蘭”號共有8台絞纜機,其主要功能是在船舶停靠期間視潮汐漲落和船舶吃水深淺而控制纜繩的鬆緊度,以達到固定船舶的目的,刹車片是其關鍵部件之一。
船上29名海員中,共有5名水手。整整一上午,水手們相互配合,才將舊刹車片拆卸下來,並將新刹車片更換妥當,準備在下午降溫時將整個刹車裝置安裝固定。無論拆卸,還是安裝,手動擺弄這些大塊頭的金屬裝置,都需要付出很大力氣。
常年風吹日曬的甲板工作,使水手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許多。今年49歲的木匠沈紅星,是“中遠荷蘭”號上為數不多的較為年長的海員。日積月累的海上生活,早已在他黝黑滄桑的臉龐兩側留下了安全帽系帶的印記。
茫茫大海中,水手們要接受的考驗遠遠不止烈日和海風。在“湧”“浪”起伏中工作,也是他們的“家常便飯”。
“中遠荷蘭”號長366米、寬51米、高67米,是一艘十萬噸級遠洋貨輪。25日7時左右,駕駛台上方的測傾儀顯示0.2度。儘管數值很小,但對於記者這樣的初來乍到者,已明顯感覺腳下發飄。坐在駕駛台電腦桌前寫稿,總有一種在搖椅上寫字的感覺。
吃早飯時,海員們告訴記者,剛當海員時遇到類似顛簸還有些不適應,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了。4月份的印度洋還算得上平靜,要是到6月至9月,受西南季風影響,那種顛簸才讓人苦不堪言。
助理政委蔡團傑告訴記者,以前船舶顛簸厲害的時候,晚上躺在床上睡覺,船員們會隨著船體的搖擺而左右翻滾,根本休息不好。
目前,“中遠荷蘭”號的顛簸主要是受“湧”的影響。“湧”與“浪”不同。通俗而言:“湧”主要是受大洋內部作用而產生,存在於海平面以下;“浪”主要是受風力作用,表現在海平面上。
在“中遠荷蘭”號上,大到桌椅板凳、電腦、電視,小到暖瓶、茶杯,都有固定裝置,以免在遭遇顛簸時翻滾受損,傷及人員。
“中遠荷蘭”號在馬六甲海峽穿行期間,水手長何永兵帶領水手們進行集裝箱的綁扎緊固工作。由於航行時間較長,水手們需要經常查看集裝箱是否牢固,以保障運輸安全。從位於7層半的駕駛台兩翼甲板望下去,距他們工作區域幾步之遙,便是深不見底的大海。
他們是與海浪共舞的甲板水手,是大海上的平凡英雄,更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築夢勇士。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