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推崇李達康,其實是推崇一種由富有個性的強人推動的改弦更張。只不過,李達康在劇中的另類,或許只能靠個人道德“強勢”地維持,在充滿誘惑的現實背景下,他們時刻接受著“變壞”“變庸碌”的考驗和壓力,缺少一種制度化的力量,替他們有效分擔。然而,道德自覺和人性真的未必靠譜,如果權力的運行始終能受到制度的有效制約,李達康們也就不用大聲疾呼“京州市委書記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了。
在政治強人的雷厲風行中,我們很容易沉浸於他們的個人魅力和光環中,忽略對制度建設的關注。事實上,也有論者批評《人民的名義》一昧地突出個人的作用,而缺少制度建設的高度和視角,這反映了編劇思路和格局的滯後。此論有一定合理性,僅就反腐而言,當前壓倒性優勢已經形成,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籠子,就顯得尤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