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歐洲的挑戰還沒結束。很多人把荷蘭選舉結果視為歐洲今後發展的風向球。可是這個風向球雖然有參考價值,但卻未必準確。因為歐洲各國的民粹組合併不完全一樣,選舉制度也不同,民族性更有差異。荷蘭人一向就比法國人內斂,法國因拿破崙以來的傳統,一直都習慣走上街頭抗議發抒己見,爭取利益。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南歐與北歐氣候不同,所發展出的不同民族性。與荷蘭相比,法國所帶來的衝擊與考驗才更嚴重。
法國和德國是歐洲整合的雙引擎,法國若由極右派出線,其對歐盟所造成的衝擊,遠遠超過荷蘭大選。而法國極右派國民陣線的支持者,凝聚力更遠超過荷蘭。目前國民陣線主席瑪琳勒班在總統候選人中支持度最高。瑪琳勒班主張與歐盟重新談判法國的權利,若談不成,甚至考慮脫歐。萬一她真的當選,歐盟將迎來另一個震撼。
當然,也有觀察家表示,以法國總統大選的兩輪投票制度,瑪琳勒班不可能出線。就算她在第1輪領先,在第2輪投票時中間路線的馬克隆應該還是會獲勝。可是我們看的不僅僅是誰獲勝,而是極右派的席次是否增加,這代表歐洲一股潛在的躁鬱。以荷蘭為例,極右派雖然在選舉中落敗,但是選票卻增加了。增加的幅度雖不如他們自己的預期,但民粹炸彈的引線並未完全拆除。
意大利也可能在今年舉行大選。民粹的五星運動與北方聯盟已揚言若獲勝,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歐元區。歐洲整合本來有兩個指標,一是歐元,一是免簽證的申根協定。難民危機衝擊了申根協定,歐元危機撼動了歐元區的團結。若意大利真的退出歐元區,不只歐洲整合再挫,投資人的信心也會下滑,歐洲的經濟將難以復甦。
德國即將舉行選舉,這是唯一可能振奮歐盟之事。默克爾如果能再度當選,將像磐石一樣穩住歐盟,續保整合的動力。但默克爾因難民問題的衝擊,這次選舉比以前坎坷得多,誰也沒把握她會不會繼續當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