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現階段亞太戰略格局出現的結構性變化正在改變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
上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先後簽署了三個聯合公報,美國以此確立了“一個中國政策”。經過近50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發生了重大改變。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冷戰宣告結束。1989年12月3日,美蘇兩國領袖在馬爾他的高峰會上宣佈結束冷戰。以馬爾他會晤為標誌,美蘇關係進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時期。冷戰結束後,美國尼克森時期的“聯華抗蘇”戰略基礎不復存在。
二是台灣政壇與社會對於“一個中國的認同”發生重大改變。在《上海公報》中,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進黨執政後拒絕接受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並且,台灣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在持續下降。台灣島內的變化也在消融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政治基礎。
三是中國大陸綜合實力快速發展之後的走向。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舞台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威脅論的論調也再次出現。“中國是否會在西太平洋尋求主導地位?取代美國成為區域主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稱為霸主?”⑦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僅導致中美關係摩擦增多,而且對未來中美關係以及亞太戰略格局會產生哪些影響?引起美國的關注和疑慮。分析亞太地區戰略格局出現的上述變化,可以預測即使希拉蕊贏得美國大選,美國的台海政策也將同樣存在逐步脫離“一個中國的政策”的可能性,只是作為政治精英,希拉蕊的行為會包裝得更加專業,不像特朗普這麼直接。正如希拉蕊首次接受台灣媒體《商業週刊》獨家專訪時,“幾度提醒台灣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並稱台灣對美國始終是‚優先順序‛”⑧。
影響未來台灣問題發展趨勢的因素分析
(一)中國大陸的全面健康發展有助於從結構上保持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2008年12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指出“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巨大進步,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雄厚基礎和可靠保障,決定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⑨。胡錦濤的講話明確了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大陸自身的健康發展是保持兩岸關係基本格局與發展方向的決定因素。只要保持大陸自身的健康發展,台灣島內因素的變化以及國際因素的變化只會增加解決台灣問題的難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與發展方向;二是大陸自身的健康發展包括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兩個方面。現代化建設有助於提高中國的整體實力,改革開放有助於改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這兩個方面對於中國的健康發展同等重要,都是提升中國整體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中央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⑩只要中國大陸按照十八大所設定的發展方向,確保大陸自身的社會發展,就能夠確保台灣問題的解決不受台灣島內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干擾。
(二)大陸在保持自身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探討與台灣本土社會的有機結合有助於從結構上形成“兩岸同屬一中”的社會基礎
11月30日第三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廣西桂林召開,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全國台灣研究會秘書長周志懷在致辭中表示,大陸並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建立具有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問題上,形成新的表述,為此兩岸可務實進行智庫對話。在民進黨實行全面執政之後,大陸推動與民進黨代表的台灣本土社會建立共識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保持台海地區穩定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歷史上大陸與退踞台灣的國民黨在“一個中國原則”上保持了多年的共識,這是歷史的傳承與延續。隨著台灣島內政治力量結構的改變,民進黨作為台灣本土產生的政黨,與大陸沒有共同歷史的傳承,因此,未來大陸需要以共同建構的方式尋求建構大陸與台灣本土社會的共識。
回顧過去8年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該看到大陸以和平發展的方式追求兩岸的和平統一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不僅遏制了“法理台獨”的趨勢,而且促使民進黨承諾“新政府會依據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相關的法律來處理兩岸的事務”⑪。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法理台獨”的可能性。今後,兩岸不僅要在政治層面採取“相向而行”的方式積累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解決兩岸之間存在的重大分歧,更為重要的是,針對兩岸的社會發展,聚焦在具體議題,推動兩岸在社會治理、民生議題方面的對話、交流與合作,自下而上地凝聚兩岸共識,重新建構大陸與台灣本土社會的聯結,從兩岸社會基礎層面建立“兩岸同屬一中”的社會結構。這樣的建構方式最符合兩岸的共同利益。
(三)保持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從結構上鞏固“一個中國政策”賴以存在的政治基礎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也是客觀的事實。但是,如何看待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卻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回顧中美關係及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到,當中美關係保持健康發展的時候,美國的對台政策是積極正面的。甚至當中國與美國結成同盟關係時,美國可以明確地支持台灣回歸中國。但是,一旦中美關係表現為衝突與對立,美國會毫不猶豫地不顧客觀事實,改變其對台政策。這樣的行為都是出於美國的戰略利益考慮。因此,為了保持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繁榮與穩定,中美兩國需要重新認識什麼樣的中美關係最符合自身的發展利益?需要重新尋求新的合作空間與動力,保持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以此從結構上強化兩國的合作,鞏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賴以存在的政治基礎。
結論
以長時段理論觀察台灣問題涉及的內外因素變化,有助於從深層結構上全面瞭解台灣問題的發展與變化。未來要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需要從台灣問題涉及的島內政治結構著手,尋求中國大陸與台灣本土社會的有效聯結,以此重新建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社會基礎。同時,從亞太地區戰略格局的結構著手,尋求建立合作雙贏的中美關係,鞏固“一個中國政策”的政治基礎,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創造積極正面的外部環境。
注釋
①《特朗普稱:美國沒必要被“一個中國政策”限制》,《環球時報》,2016年12月12日。
②廉敏:《費爾南.布羅代爾的時段理論》,程光泉主編《全球化理論譜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③中央社台北電:《台擬修法公投納領土變更》,2016年12月15日。
④邁克爾謝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The U.S.Crusade in China,1938-194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第90-91頁。
⑤《國務院公告》(State Department Bulletin).1950年3月27日。第467-472頁。
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J5_Nlrn8gcHLe61ScKSGfat9BH9q9mEUrmCitfpXEzteaqecpkbXetkrgxdxSPWpE23RXGnPIx_els7PstGRg6Tc1WGGETIrFVz_ah36xLRqL8P_XYcEIWLFD2ahHwXmSlei6G15NWsp0kaXqgpK_
⑦傑弗裏貝德:《習近平眼中的世界》,布魯金斯外交政策亞洲專題之二,2016年4月。
⑧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4_06_25_240725.shtml。
⑨《胡錦濤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講話(全文)》,2008年12月31日,中國新聞網。
⑩《中共十八大報告》,新華社,2012年11月17日。
⑪《蔡英文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全文),2016年10月8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3月號,總第2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