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做一名“白衣天使”曾經是很多人小時候夢想,不過夢想是偉大的,現實是骨感的,“做醫生掙不到錢”,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選擇這個行業,甚至有大量基層醫護人員正在流失。有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公立醫院職工的年均工資性收入大約是8.9萬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則更低,只有5.5萬元。另一方面,陽光收入上不去,部分醫生不得不訴諸“灰色收入”,導致以藥養醫的問題難以破解。
近日,人社部、財政部、衛計委等四部門近日出台了《關於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一年時間為期,在全國部分城市探索建立適應我國特點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在扣除成本、提取各項基金之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穩步提高醫務人員的薪酬水平。
每周門診一百人、每年上手術兩百台、主管住院患者400人次,這是北京某三甲醫院醫生李姝過去三年的工作量。然而,李姝坦言,大部分她這樣的年輕大夫,收入都不高,“比方說上海,我的同學我就知道他們的收入很低,比如一個月2000塊錢的工資,在上海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
2000元左右的工資,是全國大部分剛入職醫生的收入水平。事實上,我國整個醫生群體的平均收入較其他行業也相對靠後。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公立醫院職工年均工資性收入為8.9萬元,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僅為5.5萬。醫生的收入,與教育程度、職業含金量、工作強度嚴重不匹配。按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人社部、財政部等四部門近日出台了《關於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一年為期,在部分城市探索建立適應我國特點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
《意見》要求,完善公立醫院薪酬正常調整機制,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進行分配,著力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優化薪酬結構,完善崗位績效工資制,探索年薪制;合理確定薪酬水平,“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穩步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長張車偉認為,這給了醫療機構更大的財務分配權,有利於醫院內部的科學管理,發揮醫生的積極性,“沒有按照現在事業單位職級、職務,國家規定的比較死的工資標準來發,實際上是給我們比較大的靈活性。這可以用通過市場手段、為老百姓提供醫療服務獲得的合理的收入,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比較靈活,自主,按照貢獻大小來發放。對於提高我們的醫療服務的水平,搞好醫藥分開,都是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