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近期,有關“霧霾”的消息絡繹不絕,本周末,環保、氣象等相關部門接連發聲,回答社會各界關切問題。7號下午,中國氣象局舉行近期霾天氣氣象成因媒體發布會,向社會通報此次長時間霾天氣成因相關情況。據氣象專家介紹,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淨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天氣多發的主要原因。
自去年底以來,不少居住在京津冀地區的居民都自嘲,進入2017年以後,自己還沒見過藍天呢。在當天下午舉行的通氣會上,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恒德透露,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與2015年同期相比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比2015年同期偏多5天。其中,12月16日到21日、12月30日到2017年1月7日兩次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且污染程度重。根據氣象衛星顯示,這輪長達近10天的跨年霾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里。究竟什麼時候霧霾能散?張恒德說,“我們簡單看一下未來的預報,相對來說樂觀,近段時間基本上風速都在1米每秒左右,就是說京津冀地區,但從明天風速明顯加大,後期風速達2米每秒左右,有時短3米每秒,就是說未來擴散條件將會有所改善。但我們注意到有些時段和11號前後還是有霾天氣,但是比前期弱很多。”
什麼原因導致的近期京津冀霾如此多發?這和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的大環境有關。世界氣象組織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指出,2016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我國2016年氣溫也是歷史第三高,其中12月為歷史最高。10月印度新德里、11月伊朗、12月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韓國首爾等地都遭遇了嚴重霾天氣。同時,國家氣候中心服務首席艾婉秀解釋,大氣環境容量低是這輪跨年霾經久不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氣環境容量是大氣對空氣污染物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潔能力的指數。如果它的量值偏低就表示大氣對污染物自淨能力很差。我們看到冬半年大氣環境容量減少趨勢非常明顯。實況來看,從2016年11月京津冀大氣容量偏低6%,特別是12月,偏低11.3%。所以這樣來看,大氣環境容量低、自潔自淨能力偏差就是導致近期嚴重霾天氣出現的主要氣象原因。”
此外,針對有媒體問及,治霾相關部門一直在行動,卻還是出現這樣嚴重的霾天氣,國家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洪利說,“冬季形成霧霾,每次霾事件它是氣象因素乘上排放因素所導致的,是氣象、環保兩個行業因素放一起決定的兩者缺一不可,這是共同作用。污染越重,霧霾越容易形成。這是肯定的。但是污染短期之內能治理到什麼程度?現在以京津冀來說,已經很快了,為什麼還出現這麼重的霧霾?就是排放因素降了,但是氣象因素並不是隨著人為治理能治好的。”
(來源: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