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不差錢的中國動畫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http://www.CRNTT.tw   2016-12-06 14:53:40
 
  講故事從融入“中國基因”開始

  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動畫要去尋找自己的原創,或者進一步明確國產動畫專業屬性的話,其實應從技術借鑒轉向技術自覺、文化自覺。

  2015年暑期檔,《西游記之大聖歸來》以近10億元的票房成績奪得國內動畫電影桂冠,引爆國產動畫電影行情。今年,國產動畫電影依舊熱度不減,7月上映的《大魚海棠》長期占據話題榜,累計票房近5.7億元。

  國產動畫電影要發展,歸根結底在於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風格。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什麼樣的故事才是中國好故事?取材傳統故事當然是條重要路徑。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和《金猴降妖》改編自《西游記》,《天書奇譚》改編自《平妖傳》,《哪吒鬧海》則來自《封神演義》,傳統文化為動畫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土壤。

  過去,這些傳統題材的中國故事留存在觀眾的腦海中,成為永不褪色的童年記憶。不過,錢建平提出,如果今天只是把美影廠的東西,按照以前的方式再現的話,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大家記憶中的美影廠,是文化消費極少的時代,那個年代沒有美國動畫、日本動畫,是只看自己原產動畫片的年代,所以那個年代的美好記憶不一定適合當下。”聶偉表示,“70後乃至更年輕的觀眾大多是吃著混雜文化的精神糧食長大的,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裡成長起來。”觀眾對動畫電影的審美趣味已受到日漫、美漫、國漫的共同改造。錢建平認為,講好中國故事,應立足當下,“所講的人物關係、人物情感,一定是當下的人碰到的事情。無論是動畫片還是真人電影,都要和當下現實題材有關。”

  “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對動畫創作技術的反思。全球化時代,向別國學習先進動畫技術無可厚非,這也是動畫電影創作必然要走的路。“技術本身有文化屬性,國內不少後期製作的特效師,基本都在學習使用美國主流技術,使用的軟件顯然不是中國造的。”聶偉提醒,“當歐美動畫設計者使用這些軟件進行角色建模時,一定是按照西方主流文化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來展開的。”對動畫電影而言,當下的問題已不再是無先進技術可用,而是如何反思動畫技術的使用。“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動畫要去尋找自己的原創,或進一步明確國產動畫專業屬性的話,其實應從技術借鑒轉向技術自覺和文化自覺。”

  在聶偉看來,從便利性考慮,使用國外的專業技術無可厚非,但使用時也要從細節處做插件,打補丁。“比如美國動漫人物的笑,都是滿嘴露牙大笑; 又或者受到驚嚇就很誇張地往後彈跳,這些角色特征有時不一定符合中國文化中含蓄、內斂的人物性格塑造。因此,在角色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做些有意識的技術微調。這種技術微調的背後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自覺性,只要植入這個基因點,就會慢慢發生作用。講述‘中國故事’從融入‘中國基因’開始。”

  “中國動漫要有自己的動畫語言。”錢建平建議,未來或可嘗試依托日本的專業技術團隊,講中國的故事,呈現中國國產動畫電影的風格。“我們要回過頭來仔細挖掘中國美術的魅力,這是我們打造新時代‘國漫’的基礎。”

  “講好中國故事是最高目標。今天一部分國產動畫故事,看上去很像不同技術模塊的拼凑和演練,缺乏把這些技術要件整合到故事中的適配性和均衡感。”聶偉認為,中國不缺能快速上手的動畫師,眼下最缺的還是一大批有自我文化要求和深層技術反思能力的工匠。聶偉認為,隨著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各國重新站在動漫發展的同一起跑線上,“業界最近常講的 ‘彎道超車’ 是一個選項,而尋找新的起跑點則是另一個選項。去年開始,《捉妖記》《九層妖塔》 等一批國產大片都在做同名遊戲,一種新的‘影游聯動’成為可能。新技術創造了動漫行業新的發展契機,國產動漫也因此有機會站在新的起跑線上,與同行競業者共同討論產業規則和技術指標。”

來源:解放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