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過去的一周,國際社會和全球市場都經歷了一場“特朗普風暴”。在這位言辭誇張、喜好作秀的候選人出人意料贏得美國下任總統寶座後,輿論和市場的反應先是恐慌、後是困惑、到最後居然有一點興奮了。特朗普勝選本身帶有鮮明的“小概率”特點,讓人有一種此人格外走運的印象。這種“天助特朗普”的光環放大了特朗普個人的優點,也讓人低估了他執政帶來的挑戰和風險。隨著特朗普人事任命、政策理念和社會反應的逐漸清晰,其“幸運光環”將迅速消散,可能使其國內支持率迅速走低,誘發特朗普個人及團隊將更多“禍水東引”、“民粹主義”、“本土保護”的想法付諸實踐。
特朗普開始兌現選舉承諾
特朗普當選後,美國股市和全球資本市場在短暫恐慌後又迅速反彈,並未像之前投資機構預測的發生大幅回調。這一反常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國際社會認為“候選人特朗普”不同於“特朗普總統”,他在競選中的大部分激進政策不會付諸實踐。人們認為,特朗普的實際政策會與其選舉承諾相距甚遠,他不會讓美國發生180度的偏轉。
在特朗普團隊公布“初步政策框架”後,外界發現特朗普並不會口是心非。這些政策雖然沒有競選言論中的那麼誇張,卻更加具體、具備可操作性。這意味著特朗普團隊在競選的過程中就已經在考慮如何把那些誇張的承諾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已經夠讓人可怕的了。在“政策框架”中,包括在美墨邊境建築高墻、對外國人犯罪實行零容忍、實行各種手段遣送非法移民、停止聯邦政府對非法移民的任何救助、撤銷金融危機後提出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廢除奧巴馬醫改法案、執行更加帶有“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等等,幾乎與特朗普之前的競選言論高度一致。
事實上,特朗普提出的這些政策並非原創,很多是美國保守勢力長期以來的訴求。由於這些政策要麼成本太高,要麼過於激進將引發社會強烈反應,要麼有損美國的國際形象和社會良知,要麼可能重複歷史錯誤,多數美國精英認為這些政策不具有可操作性,甚至很多應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特朗普卻偏偏不信這個邪,想讓美國從奧巴馬任內8年的進步主義方向急轉到保守主義大本營,這種不切實際的做法正好印證了美國國內部分民眾的“最壞情景”。
特朗普團隊難彌補其個人缺陷
勝選後,美國輿論開始重新開扒特朗普的團隊及其內閣的潛在人選。之前由於特朗普本人勝選幾率渺茫,這些特朗普背後的能人並未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但是當美國多家主流媒體把潛在的內閣名單梳理了幾遍後,卻發現這份並不長的名單裡只有四類人:一是鬱鬱不得志的非主流精英;二是和特朗普一樣的政治門外漢;三是已經在小布什政府時期證實了除忠誠外優點不多的年長官僚;四是共和黨內部最保守、最信奉上帝的老牌政客。這些人或許確實代表著美國部分民眾和其利益,但總體而言難以代表美國的未來、先進生產力和具有吸引力的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