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電影拐點到來?大浪淘沙不是壞事!
http://www.CRNTT.tw   2016-10-24 11:19:35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電商票補行為大規模減少,看電影的成本增加了,觀眾變得更理性了,更願意為品質好的電影買單,市場進化了觀眾進步了,對中國電影是好事。

  今年的國慶檔,電影市場延續了今年春節檔以來的票房跌勢,成為近十幾年來首次同比票房出現下跌的國慶檔。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歷了過去幾年的高速奔跑之後,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速度已經放緩,行業的拐點已經到來。在剛剛閉幕的長春電影節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張宏森、中影老總喇培康、光線影業總裁王長田等電影業內大佬集體出聲反對“拐點論”,認為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雖然有所放緩,但整體發展勢頭依然良好。

  兩種相反論調僵持不下的同時,國慶檔上映之初並不被看好的《湄公河行動》憑借後期的口碑發酵票房後發制人,截至10月22日已經收獲了10.57億票房,成為國慶檔名副其實的大贏家。而與《湄公河行動》同期上映的“小鮮肉+IP”電影卻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為什麼一部看似貼著“主旋律”標簽的電影在市場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票房能夠逆勢上揚,最終成為10億俱樂部的成員?是電影行業的拐點到來了嗎?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潮流變了嗎?

  筆者以為,都不是,而是市場進化了、觀眾進步了。在2015年電商補貼造就的火爆影市上,很多口碑不好電影憑借演員的顔值、原著小說的人氣依然能夠吸引觀眾趨之若鶩。今年電商的票補行為大規模減少了,觀眾看電影付出的平均成本增加了,也變得更理性了。很自然地,觀眾更願意為品質好的電影買單。雖然,今年的票房增幅肯定會出現下降,給人一種“拐點”即將到來的印象。但另一方面,這更像是觀眾趨於理性的觀影需求對影市的一次大浪淘沙。好的留下來,泡沫吹出去,長期來看,這對於中國電影反而是一件好事。

  (來源:光明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