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安邦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法新社) |
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今年是中國企業真正走向全球的一年。在2016年的頭九個月裡,中國企業已宣布的海外并購總金額超過1700億美元——比過去任何一年都要多。
據香港《南華早報》10月12日報道,然而并非所有并購行為都受到政界人士、監管部門或者并購目標企業的熱情歡迎。當一個國家快速成為全球并購和收購的主力時,人們感到擔憂可以理解:例如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全球并購就引發了焦慮。但中國的海外并購背後有強烈的商業因素,而這些行為實實在在地給相關公司和國家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盡管中國企業肯定是想要品牌、技術以及在國際市場的發展前景,但它們能提供的東西也很多。中國資本可以帶來令人滿意的現金注入,而且中國投資者還擁有在巨大、複雜的中國市場運營的寶貴經驗,這對於許多公司的發展規劃都十分重要。
中國對外并購和收購的規模急劇膨脹,并開始瞄准一些家喻戶曉的品牌,這些行為頻頻受到新聞頭條和監管部門關注并不令人意外。今年比較引人注目的交易包括中國化工集團報價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用化學品企業先正達公司,海爾集團56億美元整合通用電氣的家電部門,以及美的集團以45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
在20年前,中國進行海外并購和收購的動力是想讓企業走出國門,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最近幾年的海外并購潮的驅動因素有所不同。
首先,中國經濟的規模更為龐大。2015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於1978年的30倍。中國2015年GDP的增長部分相當於整個瑞士的GDP規模。這種增長幅度自然而然會帶來中國企業理念的改變:如今更多企業擁有實力、信心和經驗進行大型并購活動。
第二,中國的經濟再平衡正在影響其對外投資。一度由國家引領、以重工業、建築業和出口主導的封閉型經濟,現在更多地受國內消費驅動。如今服務業部門的經濟活動在中國GDP中所占比例超過一半。制造業部門正在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技術上越來越高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