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楊志誠:台灣缺新南向優勢 失業可能惡化
http://www.CRNTT.tw   2016-09-09 00:40:53
前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志誠年初退休後,轉任逢甲、東海兩校的兼任教授。(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中9月9日電(記者 林谷隆)前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志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新南向政策只是反映出新政府對當年南向政策失敗的不甘心。因為台灣不具有"相對優勢”的條件吸引東南亞企業來投資,東協市場又無助於台灣商品外銷,如果只是台灣往東協做單向投資,台灣的資金流失會更嚴重,將與台灣內部的投資產生排擠,失業率可能更惡化。 

  楊志誠,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政治科學博士,曾任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包括兩岸關係、全球化研究。現為逢甲大學公政所、東海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也受台中市長林佳龍邀請擔任“台中市市政顧問”。

  楊志誠表示,新政府推出新南向政策如果經過縝密的"新"思考,首先必須檢討和分析當年南向政策失敗的原因,而且要確認新南向政策對這些失敗原因可能的改進情況,並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及效益。台灣當前的經濟困境在於缺乏投資誘因、資金、系統化的科技研發、通路及市場;歸結起來就是缺乏資金、人才及市場。請問,新南向政策能夠吸引東協國家的企業到台灣來投資嗎? 

  楊志誠說,東協大部分國家都是WTO體制內的開發中國家,享有最惠國待遇,他們如果到台灣投資(台灣應盡已開發“國家”的責任和義務,提供開發中國家最惠國待遇),就無法真正享有該項待遇;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就無法享有最惠國待遇,而相對留駐於台灣的產品輸出就能享有零關稅的優惠,請問東協企業來台投資的"相對優勢" (comparative advantage) 在哪裡?

  楊志誠強調,東協市場根本無法有助於台灣商品的外銷,一來是關稅障礙,其次是中國大陸在十加一體系的影響力,第三是台灣產品的成本偏高,售價還是遠遠高於該地區平均的消費能力。

  楊志誠提到,還有通路的問題,日本從1980年代就大量投入東協,行銷通路的覆蓋面幾乎都被日方所盤據;通路的建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顯現其績效,現在才開始積極培育當地語言的人才,況且東南亞語系多而雜,等到逐漸顯現效果時,政府可能已經更替,很可能半途轉彎了。

  楊志誠認為,最後是台商的問題,就算台商的投資成功了,會對台灣的稅收有貢獻嗎? 他們會把營利匯回台灣投資或在台灣市場消費嗎?巴拿馬文件所呈現的事實好像不是這樣說的。更根本的問題是,台商這樣追逐廉價勞工的生產和投資,要到何時才是盡頭? 這樣的工業游牧型態永遠缺乏產業升級的動機和動力。

  楊志誠建議,台灣不需要再做“經濟奇蹟”的美夢。務實來看,我們應該認識到,幻滅的奇蹟夢是不會再回來了;腳踏實地的進行產業升級才是經濟發展的王道。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