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歷史建築保護不能滿足“一事一議” 
http://www.CRNTT.tw   2016-08-29 09:44:41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哈爾濱雙城區,包括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衛生所舊址、開國上將劉亞樓舊居、東北民主聯軍獨立團舊址等在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近日被拆遷工作人員悍然拆毀,場景令人痛心。在輿情汹汹之下,當地政府8月27日緊急宣布,將對該7處不可移動文物實施原址重建,並將嚴肅追究有關部門及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

  政府方面應對輿情的反應速度不可謂不快,但對這7處有明文保護的歷史建築而言,永久性的損毀已不可逆,即便原址重建也難平傷痕。而放眼全國,類似歷史建築、歷史街區、“不可移動文物”遭遇“強拆”或“誤拆”的風波,近年不計其數。其中有些最終被證明虛驚一場,有些因為相關方面的緊急干預而僥幸躲過一劫,有的則在劫難逃,造成不可逆轉的遺憾。

  而無論“躲過一劫”,還是“在劫難逃”,時下圍繞老建築保護的爭議,均未擺脫“一事一議”的處理模式。不難發現,每一起事件的演進邏輯也頗為相似:總是“眼尖的群眾”或是媒體發現某處建築“要拆了”,然後形成輿論熱點,然後引發專業人士介入呼籲,然後再有政府方面的緊急回應。這些緊急回應,有時是針對歷史建築保護本身,有時卻也未必如此,而更像是對汹湧輿情的一種平息。

  就事論事,政府部門作出回應總是好事,但若出發點不在於保護建築,而是應對輿情,多少會留有遺憾。這並不是說輿情不要重視,但顯然在重視輿情這一底線之外,還有更顯要的問題等著解決——這些歷史建築要不要保護,又應如何保護?在這個顯要問題背後,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追問:面對“拆還是不拆”、“留還是不留”的選擇,究竟應以某一方面的傾向或利益為准繩,還是人文立場和專業責任為准繩?在頻頻出現的建築保護風波中,政府各個層級、各個方面的思想觀念,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度、配套措施,又是否存在著需要彌合的差異、亟待補齊的短板?

  這些追問,也是許多爭議性公共事件留給政府官員的共同考題。如果無法回答、甚至無意回答這些追問,類似事件的解決也就只能一事一議,相關方面縱有充足的誠意,也難以保證在其他時候、其他地方、其他領域不會出現“下一次”;若有“下一次”,就難保其結果是好是壞,而一旦造成損失,悔之恐就晚矣。

  針對歷史建築保護,社會各界已有基本共識:歷史建築、歷史街區,是承載城市文脈記憶的根與魂;城市的建設、發展、更新與改造,都需要牢守歷史根基,並且經受歷史檢驗。保護歷史建築固然要耗費不小的成本,但對於一個富有歷史責任感的城市而言,付出這樣的成本是值得且應當的。而共識如何化作行動,並成為各個層面的統一行動,卻是考驗著各級官員的能力和自覺。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