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公司人士坦言,在開拓海外市場和尋求資源擴張時,上市公司越來越需要提升對完整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因此參與海外併購的中介機構其專業判斷能力將非常關鍵。“海外併購市場不確定性高、變化快,需要中介機構幫助制定適應變化的併購策略以及資金運用方案,同時在併購標的選擇上提供支撐。在海外併購過程中,除了金融服務之外,成熟的中介機構還需要深入雙方的訴求,對併購的共識和信息進行統一,篩選優質資產、防範併購風險,同時幫助企業渡過併購整合的痛苦期。”
由於缺乏中介機構,不少上市公司在海外併購過程中往往還遭遇“中國溢價”,其併購付出的代價較高,甚至往往造成公司的虧損。“不少中國買家給海外企業留下的印象是‘人傻錢多’的印象,很多時候中國企業參與海外併購因為缺乏國際化經驗、對海外市場、資源、法律、財務及人力等理解不透,盡職調查能力不足,收購的標的往往會高出行業平均價格。如果國內有專業機構可以輔助企業,那麼在海外收購進程中,我們就可以通過合理的價格收購標的資產,而不受國外投行和企業的牽制。”一家科技型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述負責人表示,為避免“中國溢價”情況的發生,企業轉而開始通過海外知名的私募機構進行合作,借助成立併購基金的方式,以海外買家身份進行收購資產的運作,“一方面海外基金的身份可以規避被當地企業高估標的資產的情況,且整合進程的速度也會加快;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成熟基金提供海外市場的各類資源。而相比而言,國內中介機構專業能力有限,提供資源不多,暫時還無法滿足一些中小企業專業領域中海外併購的要求。”
跨境併購業務限制繁多 中資機構布局“缺位”
對於中國買家跨境併購中遭遇的難題,不少券商機構承認,相比國際投行機構而言,國內投行機構,無論在全球系統性布局上,還是國際資源和項目的積累上,的確存在投融資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錯位”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國內投行機構和企業一樣,對海外資產收購的定價並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即便參與到上市公司海外併購的項目中,但由於經驗不足、團隊專業度不夠、資源不全,無法滿足企業對項目篩選、海外資源相互撮合的要求,這就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跨境併購時,或者繞過中介自身成立單獨部門進行運作,或者尋求外資投行的投融資支持,中方機構能夠扮演的角色實際上非常薄弱。”華南某大型券商國際業務部負責人表示,在服務上市公司海外併購的進程中,券商往往提供融資和資源整合兩類服務,不過從實際情況看,提供撮合的實施難度較大,券商機構大部分更傾向於投融資服務的支持。
然而,僅僅從投融資服務方面,券商機構仍難成為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核心支撐。“一方面,從機構風險審核的角度來看,不少企業的信用評級不高,難以快速地通過中介機構獲得融資支持;另一方面,券商機構在跨境併購業務方面融資限制較多,金融產品單一,審批程序複雜,對企業跨境併購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另一家大型券商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上述機構人士看來,由於企業資質不足、融資需求較大,企業整體融資成本較高,對企業的吸引力並不大。與此同時,在很多海外收購交易案例中,中方企業為把握收購的時間窗口,往往更傾向於現金交易,外資銀行的投融資支持相比更加便捷、快速,令外資機構在海外併購中占據主導地位,進而造成了中資投行機構“缺位”的尷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