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美國的“拼車”文化
http://www.CRNTT.tw   2016-08-07 10:27:49
  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在多數家庭幾乎人均一輛車的美國,還需要拼車嗎?我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才發現,美國人不僅喜歡拼車,大多數州及地方政府也鼓勵民眾拼車。

  一次,同事湯姆邀我一起到另一個州旅行。我像在國內一樣準備購買車票或機票。湯姆阻止了我。看我迷惑不解,他胸有成竹地說:“明天跟我走就是了。”第二天一大早,我跟湯姆在高速路入口處的一個菱形標誌牌附近準備拼車,標誌牌上寫著“HOV”字樣。在這裡,我們很快搭上了去往目的地的車。

  原來,“HOV”是英文縮寫,為“多人乘坐車輛”之意。標誌牌上同時有周一至周五、時間段以及兩人或3人以上等信息,表明在5個工作日的HOV時間裡,只有車內人數達到一定數量的車輛才被允許進入“拼車道”。HOV時間都是上下班高峰期。如有違反者,會收到比一般交通違規還重的罰單,有的州縣罰金可達上千美元。

  美國的拼車文化始於上世紀40年代,二戰前後,原油及橡膠的短缺限制了個人車輛的使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讓美國汽油價格大幅上漲,為節約用車成本,許多大公司給雇員提供集體拼車服務。統計數字顯示,當時幾乎1/4的美國人上下班都要拼車,有些州的“拼車族”能占到全部駕車人的半數。

  這一現象讓市政交通管理者受到啟發,認為拼車可以提高道路使用率、緩解交通擁堵,拼車道應運而生。大多數拼車人是住在城市遠郊的有車族。許多地方甚至還建有價格便宜的拼車停車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美國拼車文化的黃金時代。但讓市政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的是,隨著美國社會和經濟發生深刻變化,這個黃金時代很快就過去了。由於人們居住越來越分散、家庭收入增加、家庭平均擁有車輛越來越多等原因,拼車的動力消失,拼車文化走了下坡路。

  美國市政交通管理人員為此感到沮喪,但他們相信拼車仍有未來。他們認為,在社交網絡普及的今天,人們更容易找到拼車夥伴;環保意識的提高,也有助於拼車文化重新流行。不過,美國拼車文化要重現當年的黃金時代,可能需要政府設計出台更多有效的鼓勵、刺激措施。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