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據統計,隨著日前福建省公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已有包括廣東、四川、浙江等半數以上的地區陸續出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經濟參考報》記者深入各地採訪發現,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很多地區的經濟轉型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但也有很多困難尚待解決。
成績 多地產業結構轉型加快推進
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力度加大,很多地區的首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期中考”成績單頗有亮點。
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地區的旗濱玻璃生產基地,位於湘江邊上、石峰山腳,周邊不遠處有多個居民小區。過去這裡三根煙囪黃煙滾滾,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被市民戲謔為“清水塘三根高香”。後來,旗濱玻璃正式搬遷到株洲醴陵。新建的廠區乾淨整潔,僅有的一根煙囪也不見廢氣排放。據了解,旗濱玻璃通過綠色搬遷、升級發展,產量增加一倍多,能耗降低一半多。
這個玻璃生產基地只是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在株洲市,還有一大批曾經創造過工業輝煌的企業陸續關停。今年,湖南省鋼鐵、煤炭去產能方案出台並有序展開,全省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庫存分別下降12.6%、5.4%和2.2%,堅決關停搬遷了一批礦山企業和金屬冶煉、造紙、化工等污染企業。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在不斷推進。該自治區經信委主任沈左權說,目前,神華寧煤集團已減產500萬噸,28處地方煤礦產能減少18%,安置了6656名煤炭行業下崗職工。寧夏還制訂了120萬噸淘汰落後產能計畫,分解到18家企業,下半年將關閉拆除。此外,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寧夏還探索“走出去”化解過剩產能,目前,中國阿曼(杜古姆)產業園區已開工建設,一批寧夏企業正開展投資前期工作。
寧夏去庫存主要聚焦在房地產和工業產品兩大領域。自治區黨委政研室副主任劉雨說,截至6月底,商品房銷售增速已由去年末的下降25.7%轉為增長17.4%,房地產去庫存周期較上年底減少1個月。另一方面,通過鼓勵優先採購本地名優產品等多項措施,使部分行業庫存明顯降低。截至5月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由同比增長10.4%轉為下降3.7%。
在供給側改革的倒逼下,企業自身也在積極謀變。湖南長沙是享譽中外的“工程機械之都”,這裡誕生了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行業巨頭,然而,他們也面臨著產能過剩、庫存高企的困境。今年4月,中聯重科收購了意大利納都勒公司,據介紹,這意味著中聯重科跨入全球環境高端產業鏈的序幕全面開啟。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對記者說,對於工程機械行業來說,供給側改革切中要害,企業必須這麼去做。儘管新的動能也不一定能“遠水解近渴”,但企業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轉型升級,讓管理更精准,生產效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