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央企重組驚現路線圖:一大波“國家公司”即將出現
http://www.CRNTT.tw   2016-07-31 09:35:34
 
  此時力推中央企業兼並重組的頂層設計邏輯是什麼?實際上,在最近十多年的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中國對央企兼並重組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曾親歷國資委成立之初央企改革的一名國資人士回憶道,《意見》中此次圈出的路徑,此前已有陸續探索。早前國內的國有企業,在當初形成的時候,是按照管理體制,乃至根據行業、區域等因素逐步形成的,並不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從特點來看,當時是“多散小亂”,隨著市場規律的發展,加上企業集中度的要求,開始走集約化的發展方式,在此過程中,必然需要重新進行國有資本的布局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中央企業顯然應該承擔“重中之重”的任務。“榮融主任在任時,研究過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之間差異後,當時的思路是推動企業按照自身發展規律、市場發展規律去把控方向,大力推動兼並重組,走集約化方式,進而提高產業集中度,並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這是中央企業一開始兼並重組的歷史邏輯之一。”該國資人士說。

  為何李榮融在任時力推央企兼並重組?該國資人士分析,舉例來說,如果想讓一家央企快速提高競爭力,參照國際企業快速發展的經驗,兼並重組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捷徑。他說:“你試想,一家企業如果想做大,通過滾雪球的方式一點點滾,需要周期會很長,而如果借助資本的力量去做兼並重組,便可以迅速把已經建立起來的企業整合到自己麾下,迅速做大,這是國際上已經被實踐證明過的,能迅速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可行之路。”

  王勇就任國資委主任時,恰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在這種外部環境壓力下,企業存活成了重要考慮,中央企業便更多採取了“守”的態勢,與之對應,兼並重組便是“攻”的態勢。上述國資人士直言:“當時的兼並重組需要和外部環境相互匹配,順大勢者就能存活,逆大勢者會很危險。王勇在任時央企從做大向做強發展,對前階段的重組進行資源整合。”

  改革走到今日,國資委新任掌舵人肖亞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駕馭過大企業,了解大企業由大變強變優應該走什麼樣的路子”。

  事實上,除去上述“強強聯合”、“專業化整合”與“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等分屬“重組整合一批”範疇內的路徑,細分來看,其餘重組路徑還包括《意見》中提及的“鞏固加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而且,這一輪的央企兼並重組,《意見》中明確點出“對主業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任務的中央企業,要保證國有資本投入,增強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運行能力,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

  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國家公司,早在上述5組10家之前,國資委就已經推動完成了中糧集團和華糧集團、中糧集團與華孚集團、中國南車和 中國北車 、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集團、南光集團和珠海振戎、招商局集團和中國外運長航等多組企業戰略重組。

  國資委研究中心處長王絳認為,當前中央企業加快改革重組主要依據以下客觀現實: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國資國企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國有資本要更多地投入到關係到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的公益型、保障型領域。二是應對全世界技術進步的挑戰: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後半段,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走向再工業化道路,德國正在實現“工業4.0”跨越,我國主要產業不加快重組步伐,加速技術進步,將被世界技術革命淘汰,且國有企業是我國主要工業產業的主力軍,這個任務只能主要由央企承擔。

  王絳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這也是當前穩增長的需要,目前整體投資持續下滑,穩定宏觀經濟需要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保持較快的增長,需要保證一定的投資水平,但投資也需要保持較好的效益,前提是加快併購重組,實現規模效益,保證產出水平。”

  王絳進一步表示,這一輪的央企兼並重組,同時也是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需要。根據中央文件相關精神,國有經濟正向公益型、保障型和戰略競爭型產業集中,向中央企業主業集中,向優勢行業集中。所以,加快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和領域,需要加快重組力量,解決國內主要行業產業集中度太低,競爭力弱的問題。

  當然,中央企業改革自身的需要也是促使此時力推央企兼並重組的緣由之一,王絳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同一出資人下的同業過度競爭,培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上述國資人士評價道:“新一輪改革中的中央企業,未來在經歷一系列兼並重組後,不僅僅將在去產能方面發揮更大效用,而且,強強聯合後的企業將更具備國際視野。不再是傻幹,而是更顯智慧的聰明幹”。

  挑戰

  中國國企改革下一步需要面對的,將是從十多年前的央企力爭“前三名”的目標,沿襲蛻變到打造國家公司目標的一輪新挑戰。

  國辦《意見》敲定此輪兼並重組的目標:到2020年,中央企業戰略定位更加準確,功能作用有效發揮;總體結構更趨合理,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便有多家央企跨入兼並重組改革之列。以早前應市場化需求合併的兩家國有獨資大型集團為例,這兩家國有獨資大型集團合併後,截至目前,仍在就業務內容,企業定位等問題進行磨合。

  按照國辦《意見》的要求,為了“創新發展一批”,將搭建國際化經營平台。以優勢企業為核心,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搭建優勢產業上下游攜手走出去平台、高效產能國際合作平台、商產融結合平台和跨國併購平台,增強中央企業聯合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再以國辦《意見》中提及的“煤炭”領域為例,上述國資人士舉例,日前剛剛公布的中央企業煤炭資產管理平台也將給行業內的企業重組拓展開更具想象的空間。他說:“有了這個資產平台, 中煤能源 和神華集團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了,中國煤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也更大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推進相關企業兼並重組,將在去產能上發揮更大效用,但也不排除更多未知和挑戰的來臨。

  從做大資產規模的目標,到這一輪的“強強聯合”目標;從李榮融時代的歷史回溯,到這一輪兼並重組的脈絡;未來如何在宏觀經濟戰略圖景下面,探索出一條真正符合市場邏輯的方式,以塑造出一批真正有競爭力的全球公司,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正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直言,這一輪兼並重組改革需要謹防“一邊壓縮一邊膨脹”。這其中需要引起重視的一點便是,應該用市場化的辦法來瘦身。

  曾親歷上世紀國企改革的周放生回憶道,20多年前,因為沒有《破產法》,更多採取行政方式搞兼並重組,但自從推行市場經濟,加上破產法的出台,現在再來去僵屍、去產能,到底是以行政方式為主,還是以市場方式為主,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從數量上的單純整合,到今日的“強強聯合”,未來的中央企業兼並重組,將不僅僅止步於這5組10家央企。而伴隨著挑戰與更多的重組探路,更多具有世界一流影響力的“國家公司”將可能誕生在這一輪國企國資改革過程中。

  (來源:經濟觀察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