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生活費,如果父母再陪讀的話,3年下來至少要花幾萬元。”一位家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蚌埠與合肥相距約兩小時車程,但考慮到孩子的交通安全,家長不得不結成“互助組”進行排班,每逢周末,開著私家車接回一車孩子。
在李新義看來,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選擇到外地上高中並非一種理性的抉擇。劉善訓認為,家長的盲從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他們很難對學校之間的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因素進行系統、客觀的對比,因而容易跟風,聽信學校的招生宣傳。黃文也坦言:“孩子之所以要去合肥,就是聽上一屆的學生說‘那邊比較好’。”
“不要總以為外面的和尚會念經,外面的寺廟更靈光。”楊明生對此也是深有感觸,他發現,每年縣里都有幾名學生中途回來就讀。“他們已經適應了本地的教學方式,到了外地學校不一定就能迅速適應,此外,對於一些農村學生來說,進入省城學校,心理壓力較大。”
在他看來,尤其對於成績拔尖的農村貧困學生來說,如果放棄在本地就讀,有些“得不償失”。因為,霍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大別山片區縣,農村貧困學生可以享受教育部“高校專項計畫”以及清華北大等校“自強計畫”的政策優惠。
但考生需具有當地連續3年以上戶籍和當地高中連續3年學籍,並實際就讀,才能享受這些政策,“所以,一旦他們離開本地,就等於放棄了這項權利”。
“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我們要求初中老師一定要將招生的政策講解透徹,這樣才能讓他們作出理性的選擇,少走彎路。”方敏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