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地鐵設商務艙的爭議來得太遲了
http://www.CRNTT.tw   2016-07-25 09:46:21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四年前深圳市政府透露地鐵將設置商務艙,輿論為何沒有特別關注並展開討論?是由於輿論對此不夠敏感,還是由於政府為避免引起爭議,有意低調決策、關門決策,公眾未能獲得充分知情、討論和監督的機會呢?

  剛開通不到一個月的深圳地鐵11號線,這幾天成了輿論爭議的焦點。起因是11號線每趟車配置了6節普通艙,另有2節商務艙,商務艙價格是普通艙的三倍。有報道說普通艙摩肩接踵,商務艙卻寥寥數人,呈冰火兩重天之別。地鐵方面辯稱,平時商務艙乘客確實不多,但高峰時段商務艙也是滿員的。

  近年來,各地城市地鐵建設速度加快,但與此同時,很多地鐵的舒適度明顯下降,車廂裡常見“沙丁魚罐頭”式的人擠人、人貼人場面,上下班高峰期坐地鐵,對很多人都是一場難言的“苦旅”。在此背景下,為乘客提供差異化服務,通過價格杠杆調節乘客流量,有利於提高地鐵的舒適度,增加地鐵服務的彈性,這應該是深圳地鐵設置商務艙最主要的目的。從直觀看,地鐵設商務艙的出發點是不錯的,實際運行的效果也不差,儘管一些時段出現了一邊擠成“罐頭”、一邊閑成“空瓶”的尷尬,但隨著乘客對商務艙的熟悉接受程度的提高,普通艙和商務艙之間當能實現流量平衡。那麼,圍繞地鐵商務艙產生的爭議,又是所為何來?

  據報道,約有五成網友支持地鐵設商務艙。他們支持的理由主要有:能夠提高乘車的舒適度,讓乘客有更好的乘車體驗;為有經濟負擔能力的乘客提供了多樣選擇,符合市場化原則;市場經濟需要創新,應該鼓勵城市公共服務業進行市場化探索,等等。

  相應地,不支持或反對的網友應該也有五成之多。他們的理由主要有:地鐵的主要目的是緩解地面交通壓力,而不是提高乘車舒適度;地鐵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之一,其公益屬性高於飛機、高鐵等公共交通形式,應當優先滿足市民大眾化、公益性的需求;乘客如果追求乘車舒適度,應該選擇出租車、網約車或者自駕車,個性化服務應由個性化的服務者提供,城鐵享受了公共財政補貼,提供個性化服務不是地鐵的職能本位,等等。

  上述爭議雙方中,一方強調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應兼顧市場化、差異化原則,另一方則強調城市公交應恪守公益性、普惠性的邊界,兩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立場區別十分明顯。如果作一個比照,地鐵設置的商務艙,有點像公立醫院設置的“特需病房”,關於公立醫院到底是否應該設置“特需病房”,市場化的“特需病房”能否與公益性的公立醫院兼容,以及“特需病房”是否應該全部從公立醫院退出,等等,都引起過較大的爭議。而最終的結果是,反對公立醫院設置“特需病房”的意見占了上風,公立醫院分期分批取消“特需病房”,被確定為公立醫院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輿論爭議之下,深圳地鐵最終會不會取消商務艙,目前還不大好判斷。引發爭議不是壞事,爭議可以將問題拿到台面上來,經過充分展示、辨析、討論和博弈,有利於形成民主、科學、均衡的公共決策。嚴格說來,目前引起的爭論其實來得太遲了,因為早在4年前,時任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深圳市軌道交通建設辦公室主任趙鵬林就公開透露,未來的11號線上將增加特色服務,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乘客的不同需求,包括加掛2節車廂以提供“花錢可買座位”的服務。趙鵬林說的那種“花錢可買座位”的服務,就是今天的地鐵商務艙服務,商務艙服務今天正式推出後引起不小的爭議,可是,當初政府透露將增設這種服務之時,輿論為何沒有特別關注並展開討論?是由於輿論對此不夠敏感,還是由於政府為避免引起爭議,有意低調決策、關門決策,公眾未能獲得充分知情、討論和監督的機會呢?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深圳地鐵設商務艙引發的爭議雖然來得太遲,但有爭議總比鴉雀無聲的沉默好。同樣重要的是,從深圳市其他領域的公共決策,到其他地方和部門的公共事務,都應當汲取深圳地鐵設商務艙“爭議太遲”的教訓,把民主參與、科學研討、公共博弈設定為公共決策的法定程序,保證公共決策最大限度符合公共利益。

  (來源:中國青年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