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摸清場地地下水污染狀況,丁愛中認為,在場地調查的第一階段,為明確地下水污染狀況,應該採取網格式布點的方案,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科學客觀。“現實情況是,業主往往要求修復工期短、費用少,以致評估方在現場設的取樣點比較少,甚至根據業主的主觀需求來進行布點,影響到報告的客觀性。”
目前對地下水污染修復可大致分為兩類:異地處理和原位修復。北京師範大學水科院講師程莉蓉介紹,異地處理是將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運走進行處理。原位修復則是在受污染的區域採取物理隔絕或生物化學等方式對地下水體進行處理。物理隔絕是通過構築墻體將污染水體封閉起來,防止其進一步擴散。生物化學處理包括往地下注入氣體、微生物、化學試劑等對水體進行修復。
“儘管處理技術很多,但從國內外實踐來看,目前沒有哪種技術能將被污染後的地下水完全修復到污染之前的狀態,另外,地下水修復過程漫長,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此帶來的高成本可想而知。國外有個案例,運行了10多年也難以達到預設修復目標,只好調低期望值。”程莉蓉說。
“實施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怎麼樣”是丁愛中在工作中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他表示,由於無法直觀看到,如何科學評價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確實是一大難題。在國外,有採取設置監測井的方式,根據濃度或污染物削減量來評估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這一方式目前在國內的場地修復工程中尚未採用。“我們需要探索經濟可行的評估方式,更好的效果評估也有利於推動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的展開。”
(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