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要來川做生意,四川商人要出川交易,都必須攜帶沉甸甸的大量錢幣,千辛萬苦地奔走在崎嶇險峻的蜀道上,長久下去似乎不是辦法。於是,聰明的四川人有了辦法。大約在公元11世紀,成都地區第一次出現了“交子鋪”,一種用楮紙刻印的票據——交子也由此產生。交子用雕版印刷,版畫圖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碼、圖案、圖章等印記。
四川當年到底在造些什麼,引來全國商人趨之若鶩,從而讓交子應運而生呢?
西南財大經濟學院前執行院長劉方健教授向記者介紹,蜀錦、蜀綉、紙張、布匹、農耕鐵器、川酒、川茶、鹽……使得當時的貿易十分繁榮。
記者聽到這些甚至略覺“穿越”——這些千年前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至今依然在全國市場上流行著。四川的工匠將這些手藝代代相傳,可以說是當年的工匠精神創造出了各種頗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讓商人翻山越嶺也要入蜀採購。
需要倒給“手續費”的“存折”
最初的交子鋪,是代客商保管錢幣的店鋪。客商將自己的大量金屬錢幣存入交子鋪中,交子鋪則寫給客商一張票據作為憑證,這張票據就是“交子”。
這種流通於民間的紙券,雖然也使用印信做記號,並有暗號題寫,但由於分散發行、缺乏信用,印制十分簡單,很難達到防偽的目的,冒領之事時有發生。此後,一些富商聯合起來,以他們的財產作為信用保證,正式發行了“私交子”。“私交子”用紅、黑兩種顔色印刷,以複雜的圖案和秘密記號來達到防偽的目的。客戶向交子鋪交納現錢,交子鋪將錢的數量手工填寫在紙券上發給客戶。這種書寫面額的“交子”,在當時有點“存折”的味道,成為提取銅錢的佐證。“這可是顧客倒給利息的‘銀行’。”譚繼和說,客商可以隨時憑交子到鋪裡提取銅錢,但需要支付約3%的保管費。“比起隨身攜帶很重的銅錢,3%的倒貼‘利息’讓人很容易接受,商人們都樂意掏腰包。”
四川民風淳樸,當時的交子鋪信譽普遍較好。後來,一些商人發現,在購買貨物的時候,不必每次都拿著交子去鋪裡提錢,再把現錢支付給對方,而只需直接將自己的一定數額的交子票據交給對方就行了。賣方拿到交子票據,既可以隨時去鋪子提錢,也可以把交子用作自己購貨時的支付手段。這樣一來,交子在市場中開始流通。
交子鋪的經營者發現,顧客並不像以前一樣拿到交子就立即進行兌換,因此交子鋪可以在只有10萬錢幣的情況下發行價值幾十萬錢幣的交子。交子鋪也由原來的替商人保管錢幣出具憑證,演變成為市場提供流通的紙質貨幣符號。
|